食疗药膳

酸汤子事件“毒物”需警惕,黄曲霉毒素更需重视

(上海市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黄莉丽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波)上月,黑龙江鸡西酸汤子中毒事件造成9名中毒者全部死亡,令人痛心。最终元凶是椰毒假单胞菌,虽然它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但其产生的米酵菌酸毒素让人细思极恐。

椰毒假单胞菌,存在于玉米面、湿米粉等家常发酵的食品中,室温泡木耳、泡银耳的环境中也可存在。在天气炎热、潮湿或贮存不当时易发生变质,便产生米酵菌酸毒素。冷冻、烹饪、加热都无法将其破坏,100℃的开水煮沸或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破坏其毒性,进食后即可引起中毒,对人体的肝、肾等重要器官产生严重损害,甚至导致死亡。

它还有另一同伙黄曲霉菌,本领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孢子可在空气中传播,菌丝生长时才产生毒素,而当找到合适的寄生体(粮食、油及其制品,如花生、大米、玉米、坚果;奶及其奶制品)后,会产生代谢物黄曲霉毒素(AF):包括B1、B2、G1、G2、M1等毒素。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1993年,WHO将其确定为明确的致癌物(1类),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之一,其中AFB1毒性和致癌性最强。人体肝脏是最主要的靶器官,通过食物摄入可对肝脏组织进行破坏,构成急性中毒,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黄曲霉毒素1mg/kg即可诱发癌症,打个比方,含量相当于1吨粮食中1粒芝麻大小。一般紫外线、消毒柜等根本不能使其毒性丧失,只有280℃以上高温才能将其杀灭。1960年英格兰十万余只火鸡死亡事件震惊全球,黄曲霉毒素就是罪魁祸首。

AFB1的代谢物AFM1在牛奶中多见,因此我国规定AFM1在牛奶中不超过0.5g/kg,欧盟更是对婴幼儿配方牛奶限量为0.025g/kg。

虽然黄曲霉毒素挺吓人,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可以预防的。比如在烹饪前剔除霉烂、长毛的花生和豆类;淘米时用手搓洗三、四遍可去除80%的毒素;买坚果选小包装,吃时少用嘴剥壳改用手,如已变味,果断丢弃;久置的植物油可能有少量黄曲霉毒素,最好将油加热至冒微烟,建议购买小桶装;发现食物包装不清洁、或已破损就不要购买。

一旦发生中毒,应及时送医院,以免延误治疗,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