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以“核”为药 肿瘤治疗手段“上新”

“您目前已经完成了5次核素治疗,下次治疗在7月中旬,以后每3个月治疗一次。”近日,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王先生和医生预约了下一次核素治疗时间。王先生表示,在该院核素治疗后,病灶明显缩小,肝肾的代谢功能可以满足日常的生活需求,不需要再进行肝移植手术,这是最令他高兴的事情。王先生是山西一所学校的音乐老师,2020年12月,37岁的他被确诊患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在2年多的时间里,王先生接受了多种常规的肿瘤治疗,但遗憾的是,经过几番治疗,他的病情仍然在发展。王先生回忆道:“那时有医生建议我做肝移植手术,我的内心十分绝望。” 在治疗过程中,王先生结识了不少病友,一位病友建议他可以试试核素治疗。经过一番咨询后,王先生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医。经过详细检查和评估,医生告诉他大概率不用进行肝移植手术。王先生说:“听到这一结果,我心里立即燃起了希望。” 经过2次核素治疗,王先生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现在他的身体状况良好,甚至已经恢复了部分工作。在公众的普遍认知中,“核”被贴上了“有毒有害”的标签,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却以“核”为药,“上新”了肿瘤治疗手段。目前,镥-177、锕-225新型核素治疗已逐渐应用到肿瘤治疗领域,特别是在神经内分泌肿瘤、前列腺癌、骨转移癌等的治疗中。据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张春银介绍,核素治疗并非刚出现的治疗手段,早期已广泛应用于甲亢等疾病的治疗。核素治疗实际上就是用放射性药物靶向不同靶点,最大限度地杀死肿瘤,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副作用。“通常来说,肿瘤细胞容易在患者体内转移,到了晚期患者会因肿瘤细胞的侵蚀疼痛难忍,这也是肿瘤治疗的难点。”张春银说,针对肿瘤细胞骨转移,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研发出镥-177-TBM-001核素治疗,即在镥-177核素这艘“船”上,承载具有放射性的“TBM-001”药物,通过静脉输液进入患者体内,在患者体内“航行”寻找病灶,进行精准靶向治疗。

据悉,目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围绕镥-177、锕-225两种核素,已生产出8种能与之标记的药物,均已在临床应用。核素精准一体化治疗为肿瘤患者带来了从晚期治疗到早期治疗、从次要方法到主要方法、从严重的副作用到最小的副作用、从高昂费用到可持续的医疗费用、从延长数月到数年的生存时间、从低生活质量到提高生活质量的“六大转变”。


文:郭慧琳
编辑:李宁 王政清

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