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

实施一体化策略 科学防控百日咳

浙江省疾控中心免疫规划所所长 何寒青
近些年,国内外百日咳疫情呈现上升趋势,持续引发广泛社会关注。为有效防控百日咳流行,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制定了《百日咳防控方案(2024年版)》(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百日咳防控工作总体要求,提出了病例报告与管理、多渠道监测、预防接种、暴露后预防、聚集性疫情处置、重点机构防控、实验室检测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相关要求,指导各地进一步规范、科学、精准地做好防控工作。
多年来,浙江省实施监测、免疫、评估与应对研究一体化策略,不断提升疾控人员业务技术水平,在科学防控百日咳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加强监测 确保高水平接种率
在中国疾控中心和中华预防医学会的指导下,从2019年开始,浙江省设立百日咳主动监测试点,组织专业力量,开展基于实验室检测的人群百日咳发病主动监测。通过系统、连续地开展实验室检测,浙江省获得了试点社区人群百日咳的感染、发病数据,并通过组织相关培训和交流,提升全省疾控人员对百日咳的发现和识别能力,实现早诊早治,极大地减少了因延误治疗出现的重症、死亡风险。
当前,接种疫苗依然是防控百日咳最有效的措施,确保高接种率是筑牢人群免疫屏障的关键。为此,浙江省积极实行数字化改革,助推预防接种工作数字化,例如,基于电子档案开展更为精准的接种率监测评估,定期分析各地数据质量和接种率报表,并及时进行反馈指导,确保全省适龄儿童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接种率维持在95%以上。
循证研究 探寻完善免疫策略证据
为评估人群中百日咳免疫屏障现状,科学研判高疫苗接种率背景下百日咳发病率依然升高的原因,2020年,浙江省在11个地级市组织开展了1~59岁健康人群百日咳保护性抗体水平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接种疫苗能有效诱导人体产生百日咳抗体,但同时也存在较为明显的抗体衰减现象,且学龄儿童、青少年、成人等群体抗体阳性率较低,提示接种疫苗后提供的免疫保护可能并不持久,百日咳患病风险会随着接种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2023年4月,针对接种疫苗后抗体水平下降的现象,浙江省在4个区(县)开展了6岁组儿童接种百白破疫苗替代白破疫苗的加强免疫策略观察,以期为完善百日咳疫苗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初步结果提示,该策略可以提升百日咳保护性抗体水平,降低接种对象发病风险,并且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目前,该研究结果已提供给国家相关部门,作为优化完善当前百日咳疫苗免疫策略的重要参考。
规范处置 提升流行病学调查能力
2022年以来,浙江省疾控中心联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等多家机构成立百日咳工作协作组,在百日咳的监测、免疫、诊治和处置等方面开展了多项研究。
2024年初,针对百日咳高发态势,结合《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年版)》有关要求,浙江省组织制定并下发了《浙江省百日咳疫情调查处置指导意见(2024年试行版)》,进一步明确了病例分类,对百日咳疫情发现与报告(包括散发病例、聚集性疫情和暴发疫情)、病例调查、病例搜索、标本的采集与运送4个方面的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了传染源管理、密切接触者管理、感染控制、加强监测、疫苗接种和风险沟通6项重要防控措施,明确职责分工,为全省各地规范处置百日咳疫情提供了参考依据。
此外,在国家传染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浙江省于2024年自主研发了全省百日咳个案流行病学调查信息采集系统,加强了百日咳专病系统监测管理,助力各级疾控机构深入、全面掌握百日咳的发病与流行特征,以便能进一步做好针对性处置工作。
下一步,浙江省将根据《方案》要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精准防控、快速处置”的原则,围绕“防感染、降重症、减死亡”的工作要求,通过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百日咳疫情扩散蔓延势头。
浙江省将进一步强化流行病学调查,基于百日咳个案数据信息平台收集疾病监测数据,开展百日咳发病、流行特征、传播模式研究。组织多部门合作,开展流行病学、临床诊治、病原学等多学科联合科技攻关。结合国际最新进展和我国百日咳疫苗研发情况,开展青少年及成人加强免疫策略探索,为优化百日咳免疫策略提供更多科学依据,助力遏制百日咳流行,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