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从诊断到治疗,中西医结合视角下的高血压管理策略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不加干预,会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器官功能衰竭。从中医学角度,高血压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积极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将血压有效、平稳地控制在适宜水平,不仅可以做到“既病防变”,而且可以实现“未病先防”。


高血压的诊断与分类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性别、年龄、遗传因素、吸烟、饮食和运动等密切相关,但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容易被忽视。一、西医诊断及分期目前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西医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临床并发症和糖尿病进行心血管风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4个层次。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从中医学角度,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可归纳为以下5个证候:肝火亢盛证。主症为眩晕、头痛、急躁易怒,次症为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肝肾阴虚证。主症为眩晕、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次症为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痰湿壅盛证。主症为眩晕、头痛、头重如裹、胸闷、呕吐痰涎,次症为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血脉瘀阻证。主症为头痛如刺、痛有定处,次症为胸闷心悸、手足麻木,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气血两虚证。主症为眩晕时作、短气乏力、口干心烦,次症为面白、自汗或盗汗、心悸失眠、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脉细。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早发现、早治疗,积极预防并发症,以及延缓其发生发展,是临床治疗高血压的重点。高血压的治疗手段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等。一、西医治疗从现代西医角度,高血压的药物治疗须遵循“小剂量、长效、联合、适度、个体化”的原则。西医常用降压药物有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利尿剂、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二、中医治疗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前期、高血压、肥胖性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其中,养血清脑丸(颗粒)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养血清脑丸(颗粒)的药物组分包括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钩藤、鸡血藤、夏枯草、决明子、珍珠母、延胡索、细辛。其中,熟地与当归共为君药,养血滋阴;钩藤、珍珠母、决明子、夏枯草共为臣药,平肝熄风;白芍、川芎、鸡血藤、延胡索共为佐药,行气活血止痛;细辛为使药,通窍祛风止痛。这些药物相合,标本兼治,共奏养血平肝,活血通络之功。养血清脑丸(颗粒)具有养血平肝、活血通络之功效,可用于血虚肝旺所致头痛、眩晕、眼花、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等治疗。《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推荐养血清脑丸(颗粒)用于女性高血压、应激性高血压、清晨高血压、隐蔽性高血压、假性高血压、运动高血压、餐后高血压、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等特殊类型高血压的治疗。上述高血压多为血虚肝亢证(常见于中青年或女性)或冲任失调证(常见于围绝经期),常导致血压不稳定且容易随情绪变化而波动,以头痛、头晕、眼花、心烦易怒、失眠多梦、两胁胀痛、舌质红、脉弦细等为辨证要点。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大量临床实践经验和研究均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能够发挥两者的优势,通过西医的精确诊断和中医的整体调理,迅速有效控制血压、改善患者症状,并达到标本兼治、提高疗效和安全性、延缓病情进展的目的。一项使用盐酸特拉唑嗪联合养血清脑丸(颗粒)治疗高血压患者的研究表明,相比盐酸特拉唑嗪单药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24小时动脉收缩压变异性水平、24小时动脉舒张压变异性水平、血脂水平有明显改善,氧化应激损伤得到缓解,内皮功能、免疫功能均得到提升,治疗效果显著。


小结

通过中西医结合,实现既“治已病”又“治未病”,对于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保护靶器官、延缓疾病进展、提高远期生存率具有重大意义,可为高血压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文:夏希编辑:魏李培审核:刘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