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异体肾脏在两岁宝宝体内“安了家”

□ 本报记者 郭蕾
通讯员 张贺
近日,年仅2岁3个月的尿毒症患儿安安(化名)出院了。不久前,安安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了肾移植手术,迎来崭新的人生。
“孩子刚出生不久,我们就发现他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样,睡觉只能睡一小会儿,非常容易惊醒、哭闹不止,尿尿也断断续续。”安安爸爸回忆,察觉到异样后他立刻带安安去了当地大医院检查,超声检查结果均提示双肾发育异常。为了治愈孩子的病,一家人辗转多地求医。
虽然进行了积极治疗,但安安的肾功能依旧逐渐恶化。去年9月,安安血肌酐超过500微摩尔/升(儿童血肌酐参考值为25~69微摩尔/升),一系列指标表明安安已经发展到尿毒症阶段。肾移植,是最后的选择。经专业推荐,一家人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科室副主任王强接诊了安安。
要移植,先要找到合适肾源。“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对18周岁以下的儿童尿毒症患者有一定的政策倾斜,一旦顺利匹配,患儿可以优先获得肾源。”王强介绍。今年3月20日,好消息传来,安安分配到了合适的供肾,且各项检查结果均符合手术指征。泌尿外科医护团队立即开启器官移植手术流程。当天晚上9时,安安顺利入住泌尿外科病房。与此同时,一队医生正日夜兼程地赶往500公里外的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帮安安取回这无比珍贵的生命“礼物”。
幼儿肾移植的难度较成人肾移植高,手术和后期护理十分困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麻醉科、手术室、重症医学科、儿科、药学部、血管外科等科室的专家组成多学科团队,制订手术方案,为小生命护航。手术室护士长第一时间协调适合安安身高体重的围术期手术器械;儿科护士长给孩子建立合适的输液通路;麻醉医生精准用药,选择不经过肝肾代谢的药物,最大程度减轻麻醉药物对孩子脏器功能的影响。得知安安的特殊情况,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陈刚教授特意赶到北京,与王强共同完成手术。
3月21日下午4时,供肾就位。王强早早来到手术室,他需要提前完成非常重要的一步——修肾。“修肾就是对捐献的肾脏进行清理,清除多余的脂肪组织,并修剪肾动脉、静脉及输尿管,保持一定的长度和一定的口径,利于吻合。在修肾过程中,也要对供肾进行补充灌注,以清除器官内的血液。”王强介绍,“这些操作要在4摄氏度以下完成,以保证器官活力,对医生的技术、心理、耐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手术中,医生通过切开、分离、结扎等系列操作,充分暴露患儿右侧髂总动脉和髂总静脉,分别将供肾动静脉与安安的髂总动静脉进行端侧吻合,将肾脏“送”进患儿右侧后腹腔。当松开血管阻断钳时,幼小的肾脏红润充盈起来,顺利排出了“第一滴尿”,这标志着异体肾脏成功在安安体内“安了家”。手术历时近4个小时,术中出血仅20毫升。
“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并发症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监控、个体化用药及护理,也是挑战。”王强介绍。
术后,安安被送入重症监护病房,医护人员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血色素、尿量及引流液变化,根据药物浓度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安安的血肌酐很快降到正常范围,肾小球滤过率、血电解质等各项重要指标全部向好。术后第二天,安安便成功脱离呼吸机,第四天便转回泌尿外科普通病房。在医护团队精心治疗、护理下,安安恢复了活力,顺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