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技

治疗房颤:脉冲消融带来新希望

本报记者 吴倩 通讯员 刘怡华
日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姚焰团队联合该院外科团队,在国际上率先运用射频和脉冲“双重联合消融”技术治疗复杂难治房颤并取得成功。这一技术为接受射频消融治疗但未能得到根治的患者带来了希望。
姚焰介绍,心脏有一个名为窦房结的组织,像萤火虫一样,规律地发放生物电,电信号顺着几条路径传遍心脏,指挥心脏通过收缩舒张为全身泵血。而房颤,是心房肌肉因为各种原因发生病变,从而产生异常电活动,影响心脏功能。
“大约20%的脑梗是房颤导致的。”姚焰介绍,房颤有从轻到重的不同阶段,早期可能是心脏早搏,然后发展到房性心动过速,之后再到房颤。
房颤被视为一种老年病,但受生活方式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呈现年轻化趋势。姚焰估计,我国目前约有超过1000万人患有房颤。
导管消融是当前唯一有希望根治房颤的手段,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射频消融技术。术者将特殊的导管经过静脉插入心脏有病变的部位,通过热能破坏诱发并参与房颤维持的病变组织,从而消除房颤。
“在过去30年里,人们发明了各种导管和标测设备,但对房颤导管消融的改进仍然不尽如人意,对于早期病灶消除的成功率在80%左右,对于复杂和持续性房颤的治疗成功率只能达到30%~60%。”姚焰解释,射频技术依靠的是热能,通俗地说就像烤肉一样将病灶烤熟,造成细胞凝固性坏死,达到消除病灶的目的。但这种加热可能造成血栓或心脏破裂,损伤毗邻的组织,对于顽固和晚期的病灶则收效更差。
脉冲消融技术承载着更多希望出现在业界视野。姚焰介绍,10余年前,欧洲医生发现脉冲电场可以用来破坏心肌组织。后续研究发现,这种新的能量具有安全性好、不损伤毗邻的组织和器官、不会产生热量等优点。之后,新的脉冲消融导管被研发出来并最先在欧洲用于临床,目前已经累计完成数万例治疗。
“从操作技术、使用器械来看,脉冲消融与射频消融没有太大差别。如果将导管比作手枪,两种方式的区别在于打出去的子弹不一样。”姚焰回顾,看到这种新的方向,他带领团队在2023年进行了中国最早的两例阵发性房颤脉冲消融手术并取得成功。
“这种技术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成为房颤消融的主角。”姚焰说,“我们采用脉冲消融技术,对数十名曾经做过1次乃至数次射频消融均失败的最顽固的房颤和二型房扑进行消融,均取得了即刻成功,这远远超出了射频消融的效果。”
阜外医院一直在探索消融技术的更多可能。过去10余年,姚焰团队联合阜外医院外科团队常规开展了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胸腔镜外膜﹢经导管内膜内外联合消融手术。由外科团队从患者肋间打眼进去在心外膜侧消融,内科团队通过导管介入在内膜消融,采取“两面夹击”的方式提高顽固房颤的消融成功率。
脉冲消融技术的出现带给医务人员新的灵感:在内外科联合的基础上,叠加射频和脉冲两种能量,探索双重联合的模式来消除房颤病灶,效果是否会更好?在这种思路的引领下,阜外医院在国际上率先运用射频和脉冲“双重联合消融”技术治疗复杂难治房颤并成功消除病灶。从这第一例手术,他们看到了希望。
“我国今年已经有两个脉冲消融产品获得批准,并且很快将有更多更好的产品获批应用于临床。目前,我国在此领域涌现一批创新公司。”姚焰还透露,其团队正在进一步探索内外科联合使用脉冲消融技术消除房颤病灶的临床效果。
姚焰认为,虽然脉冲消融的技术参数和临床操作规范需要进一步改进与探索,但目前已经有大量的临床证据表明脉冲消融有望在将来与射频消融并驾齐驱或形成互补,甚至替代射频消融成为导管消融的主导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