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

疫苗管理如何实现“新质”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胡颖廉 博士生 张霖
一段时间以来,“新质生产力”备受全社会关注。它不仅代表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趋向,也成为各部门工作和各领域发展的新增长点。卫生健康行业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力图在变革中寻找新的突破。疫苗管理是卫生健康管理的内容之一,疫苗管理如何实现“新质”,这是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命题。
从词义上看,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是生产力,特征是新质。组成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大数据、数智技术、5G等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的三大要素中,进而引发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在生产力三大要素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
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不可忽视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这两个关键词。颠覆性技术具有革新、突破、难以预测等特点,推动生产力变革;前沿技术则具有创新、引领的优势,是优化生产力的方向。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两个重要特征,进而衍生出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推动产业全面升级。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新时代以来,随着创新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研发使用、卫生信息化建设以及医疗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卫生健康领域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服务模式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和系统升级。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技术进入卫生健康领域,与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而形成了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其中,科技创新是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能,能够为众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健康干预提供全新手段,从而催生出更加先进的医疗服务模式,解决长期以来制约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难题,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如果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出发,我们可以推论出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应包含新质卫生技术人员、新质卫生健康政策和技术以及新质卫生健康产品和服务。基于这一基本框架,进而可深入探讨卫生健康各个细分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其发展路径。
作为卫生健康领域的重要内容,疫苗管理涉及资金筹集、产品研制、服务递送、预防接种、监督管理等多项工作,并涵盖了发展、安全、创新等多元目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疫苗管理的人员、手段和对象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因此,将疫苗管理纳入新质生产力的宏观视域展开讨论,具有理论支撑,且逻辑自洽。
“新质”疫苗管理的劳动者包括疫苗研发人员、疫苗生产企业员工、药品监管人员以及疫苗接种工作人员。“新质”疫苗管理的劳动资料则体现为数字化平台以及相关数智产品,这些都是提升疫苗管理效率的工具。而疫苗产品和接种服务本身的转型升级,构成了“新质”疫苗管理的劳动对象。归纳而言,疫苗管理要实现“新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及其组合的跃升,需从产业发展、疫苗安全和产品创新三个维度推动疫苗管理效能的提升。因地制宜实施“新质”疫苗管理,有三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推进疫苗管理“宜数”。借助信息交互和数字化监测等技术,探索在疫苗研发过程中引入真实世界数据,以及优化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等。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合理运用,将显著提升疫苗研发的效率,从源头上保障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是推进疫苗管理“宜智”。利用大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实现数据驱动的疫苗管理科学决策。例如,建设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收集疫苗存储数量、接种人群分布、接种质量等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特别是应构建先进的算法模型,优化疫苗在区域间的分配和供应。
三是推进疫苗管理“宜融”。这里的“融”包含多个层面。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结合老年人对疫苗接种服务的需求,展开“康、养、苗”融合的探索。推动公共疫苗市场与私人疫苗市场的融合,基于市场需求和产业规模动态数据,推动国家和地方免疫规划政策及时调整。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高水平融合,实践证明,疫苗产业的健康发展是疫苗产品安全的源头之水,尤其是多联多价疫苗的创新研发,可以更好地实现发展和安全的互构互促。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融合,不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跨国制药企业,都是疫苗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应促使其更好地协同,共同推动我国免疫规划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