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

汇聚更多力量 提升精防服务水平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布局下,三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在人才培养、开展规范化诊疗、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深入合作,推动精神卫生防治联动机制建立、区域化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创建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近日,由北京健康管理协会主办、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承办的第二十二届华北地区精神医学研讨会在河北保定召开。会上,精神卫生领域专家学者及医务人员通过交流探讨,为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精神卫生服务的开展等带来创新思路和实践成果。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精神医学与心理健康分会名誉会长 于欣

培养基层队伍 促进诊疗均质化

精神疾病是一种慢性病,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来说,持续、稳定的治疗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控制症状、减少复发,还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功能恢复。
做好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不单是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的职责,基层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同样责无旁贷。近年来,我国精神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一些地方已经建立了以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精神科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机构等为补充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在这一体系之下,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升基层精神卫生防治人员的技术水平,实现地区之间的诊疗均质化,非常关键。
要实现精神疾病患者就近、方便得到治疗和管理的目标,我国在构建完善的防治体系、培养基层精神卫生防治人员等方面仍需努力。比如,长期随访和监测是维持精神疾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基层精神卫生防治人员作为患者“家门口”的医生,了解患者的生活环境,可以对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心理辅导、药物干预和日常管理,为患者开出有针对性的处方。但是,目前我国基层精神卫生服务资源不足,应通过加强规范化培训、创新服务模式、提供政策支持等手段,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基层精神卫生防治队伍,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北京回龙观医院党委书记
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专家组组长 杨甫德
从源头入手 提供多方位支持
目前,抑郁症已成为我国疾病负担第二位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30年,抑郁症将高居全球疾病负担第一位。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体现在情感、躯体和认知三个维度,常见的表现包括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信心下降、发生自杀或自伤行为等。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学习压力、家庭环境以及个性特点等因素复杂交织,共同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预防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发生,应从源头入手,多方联动。一方面,提高儿童青少年对心理疾病的认知,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调节;另一方面,整合资源,动员家庭、街道、社区、学校等各方的力量,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构建区域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筛查和诊治体系,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多方位有力支持。
当下,精神疾病治疗已经不再依赖单一的药物治疗手段,因此我们应关注科技创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开展神经调控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提升精神疾病整体治疗水平,让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
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
北京健康管理协会精神卫生分会主任委员 栗克清
下沉优质服务 让患者获益
推动精神卫生防治工作高质量发展,将精神卫生服务向基层延伸,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精神科门诊和心理咨询室,做到精神疾病的早发现、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是精神卫生专业机构面临的新课题。
近年来,河北省不断加大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投入力度,全省精神卫生资源实现县级层面全覆盖;落实临床重点专科能力建设方案,带动全省专科诊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扩大精神卫生专业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精神卫生人才队伍有序扩大;大力推进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开通心理热线,设置心理服务站点,开展心理救援队伍建设等。
此外,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等3所省直驻保医疗机构和10所市属医疗机构,分别与北京安定医院等13家北京高水平医疗机构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打造特色专科医疗集群。
提升精神卫生服务能力,未来的着力点还有很多。例如,广泛建立精神疾病防治机构,缩短精神卫生服务半径,联动社区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和照料者形成管理网络,加强精神卫生知识普及教育等,通过这些举措,让患者享受高质量的精神卫生服务。
(特约记者肖建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