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波球囊技术为治疗复杂冠脉钙化病变提供新思路
近日,浙江省义乌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应用冲击波球囊技术为2例重度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钙化病变患者成功进行了治疗,其中一例是高龄冠脉钙化病变患者。这标志着该院心血管治疗技术实现了新的突破,为更多冠脉钙化病变患者的治疗带来新选择。79岁的刘奶奶(化名)5年前接受了右冠状动脉(简称右冠)支架植入术,术后规律服用药物规范治疗。可是,不久前她又开始出现活动后胸闷不适,到医院做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其右冠近中段原支架内内膜增生伴血管狭窄85%,心室左室、左主干尾部、前降支等多处有病变,血管内超声检查提示支架贴壁不良,有严重的钙化病变。这种情况下随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更严重的心肌梗死,应尽快进行介入治疗打通血管、恢复血流。“多处血管内严重钙化、狭窄,病变部位又脆又硬,而且伴有成角、扭曲,再加上患者年龄较大、基础病较多,手术难度不小。”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季宁宁认为,使用常规治疗冠脉钙化的技术对刘奶奶这样的患者风险较大。季宁宁带领团队综合分析刘奶奶病情后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案,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为刘奶奶实施冲击波球囊扩张成形术(类似在冠脉内“碎石”)。术中,手术团队在进行适当压力预扩张后,运用冠脉血管内冲击波导管球囊两次发放脉冲,成功使钙化部位松解,打开冠脉血管狭窄最严重处后,继续应用切割球囊扩张,最终令之前植入的支架贴壁良好、膨胀完全。造影复查显示血流通畅,刘奶奶胸闷、胸痛症状很快得到缓解。术后第四天,刘奶奶顺利出院。60岁的齐大爷(化名)也是这项新技术的受益者。30年前他就接受了冠脉支架植入术,术后规律服药。不久前,他外出活动时又出现了熟悉的胸闷和窒息感,血管造影检查提示为前降支支架内完全闭塞,血管内超声检查提示支架内内膜增生明显,支架已Ⅲ级严重钙化。简言之就是,这个支架已“失灵”,血管又堵了。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尽早打通血管、恢复血流,患者随时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心肌梗死。因此,医生建议再次实施冠脉介入术,“齐大爷的冠脉血管已经出现极度扭曲的钙化病变,我们考虑不适合进行旋磨术,因为可能会伤及深层管壁,预处理病变使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估计也无法充分扩张,和家属沟通后,我们决定使用冲击波球囊技术。” 术中,手术团队运用冠脉血管内冲击波导管球囊三次发放脉冲,冲击波对血管内的钙化斑块进行敲打,最终使它碎裂,之后再应用药物球囊扩张。造影复查提示冠脉血管内残余狭窄明显改善,血流变通畅;血管内超声检查提示,之前植入的支架膨胀和贴壁良好。手术顺利完成,齐大爷被送回了病房。
季宁宁介绍说,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长期吸烟的人群,冠脉钙化病变发病率明显增高,冠脉介入治疗的手术难度和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随之大大增加,冲击波球囊技术为治疗复杂的冠脉钙化病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编辑:李宁 王政清
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