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积食 中医解析与日常护理
积食是小儿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实践中,积食主要分为脾虚积食和食积两大类。
脾虚积食的病理机制主要在于脾胃虚弱,无法有效运化水谷精微,导致食物停滞于胃肠,进而产生一系列消化不良症状。这类积食患儿多表现为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等症状。食积的病理机制主要在于食物摄入过多,超过了脾胃的运化能力,导致食物停滞于胃肠产生内热,进而损伤脾胃功能。这类积食患儿多表现为实热症状,如口臭、便秘、手足心热等。
治疗脾虚积食,当以健脾益气、消食导滞为法。常用方剂如参苓白术散或异功散加减,此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等组成,具有健脾益气、和胃渗湿的功效。若患儿腹胀明显,可加厚朴、木香以行气消胀;若大便稀溏较重,可加薏苡仁、泽泻以利湿止泻。中成药方面,可选用小儿健脾丸。此外,健脾消食口服液也是不错的选择。
治疗食积当以消食化滞、理气和中为法。常用方剂如保和丸加减,由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等组成,具有消食化滞、和胃降逆的功效,适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等症。若患儿大便秘结,可加大黄、枳实以泻热导滞;若患儿口臭明显,可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中成药方面,可选用王氏保赤丸。此外,小儿化食丸也是治疗食积的常用药物,用于小儿食积化热所致的烦躁、口渴、便秘、尿黄等。
除了药物治疗,日常护理也是缓解和预防小儿积食的有效方法。以下为日常护理要点:
1、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生长发育需求,合理安排每日饮食次数和量,避免过饥过饱。
2、饮食应多样化,保证营养均衡,适当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
3、培养孩子细嚼慢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减轻脾胃负担,促进消化吸收。
4、进食应专心,避免孩子在吃饭时看电视、玩手机,以免影响食欲和消化。
5、家长应营造愉快的进餐氛围,避免在孩子情绪波动大时强迫进食。
6、家长应限制孩子对零食的摄入,尤其是高糖、高盐、高脂肪的零食,以免损伤脾胃。
7、夏季应避免过多食用生冷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8、家长应鼓励孩子适量饮水,但避免餐前大量饮水,以免影响食欲和消化。
此外,家长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推拿手法,如揉板门、推四横纹、摩腹等,每天为孩子进行推拿,有助于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捏脊也是一种有效的中医适宜技术,通过捏提脊柱两侧皮肤,刺激背俞穴,起到调和阴阳、健脾和胃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在家里备一些消食导滞的中药食材。比如,可以选择焦山楂6g、焦麦芽6g、麸炒薏苡仁10g、陈皮3g ,将上述中药食材放入养生壶中大火煮开,然后小火煮10-15分钟,煮出300ml-500ml,一天少量多次让孩子饮用。另外,家长还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饮食和排便情况,一旦发现积食症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若症状持续加重,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
文:周义山
编辑:徐梓峰 王政清
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