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智能控温+马力提升” 新技术手段为房颤治疗带来新突破

近日,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在张震主任、刘汉雄主任医师的带领下成功完成了全国首批智能温控超高功率消融导管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手术。这例手术的顺利完成,不仅让患者享受到了优质、领先的治疗技术,为医院在房颤疾病领域的高质化和精准化治疗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更彰显了医院始终以创新突破为引擎,引领房颤诊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期承诺。
房颤是发病率极高的心律失常疾病。资料显示,每过25年,全球房颤患者总数翻一番,据估算,其整体发病人数已占全社会人口总数的2%~4%,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人群,房颤发生率已超过10%。该病不但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压力,也加剧了家庭和社会的护理和经济负担。
由于可有效控制心律失常症状、减少复发、改善患者预后,导管消融术当前在房颤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作为一种治疗房颤的介入技术,确保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重中之重。
此次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是一名70多岁的高龄患者,他长期受房颤困扰,频繁出现心慌、气短、头晕等不适。由于病情复杂,再加上高龄等问题,患者无法耐受较长的手术时间。经过系统检查和仔细评估,心血管内科团队建议采取介入微创消融的方式展开治疗。与过往消融治疗不同的是,这次医生在治疗中使用了一个新“搭档”——智能温控超高功率消融导管。
“心脏射频消融术一般是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高温消除病灶,但是局部的高温可能会把心肌‘烫伤’,引发一些并发症。”张震说,这次手术用到的智能温控超高功率消融导管,在原有压力监测的基础上配置了温度感受器,可提升温度感知灵敏度,同时通过实时温度反馈智能自适应调节功率和盐水灌注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在为这名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除了利用控温技术对心脏进行保护外,心血管内科团队还利用此新型设备开展了90W超高功率的消融,耗时仅30分钟即完成了消融。“手术时间越短,对患者的损伤肯定就越小,并发症出现的几率相较也就更低。”刘汉雄说,“相较于常规的射频消融手术的时长,本次手术时间约缩短了近40分钟,再加上新增的微电极、盐水灌注孔等功能,新技术手段有望实现对一些复杂心律失常疾病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的新突破。”
伴随对这名患者的成功治疗,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也成为了全国首批投用该新型智能温控超高功率消融导管实施射频消融手术的医院。“全心全意高质量满足患者的需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张震表示,下一步心血管内科团队还将持续探索更多新的诊疗路径,多元化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将更多前沿技术和创新理念应用于临床,进一步提升心血管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水平。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自1992年在四川省率先开展房颤导管消融术以来,目前已为超过8000例房颤患者成功进行了管理,服务患者数量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房颤中心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进程,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房颤舒适化治疗”理念,以房颤患者为中心,提供房颤预防—筛查—诊疗—康复管理的“一站式”优质服务。中心包含一个房颤病区、2个房颤消融专用导管室,同步配备房颤筛查随访中心、远程心电监测中心,团队共有29位医务人员,其中包含4位心电生理专科医师,7位心脏专科医师。



文图: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提供
编辑:李宁 王政清
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