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

“四驾马车”共育复合型人才

□广东省广州市疾控中心 张周斌 侯建荣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范瑞泉


今年5月,广州市疾控中心组织在读研究生开展学生营养健康监测。郭家盈 摄
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健全,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如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联系不够紧密、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力度不够、公共卫生硕士培养重科研轻实践等。
基于以上现实问题,2022年,中山大学和广州市疾控中心达成协议,合作共建“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基地通过建设“一院一班一队一中心”,即广州市疾控中心研究生院、“医防管”三栖人才实验班、中山大学—广州市流调志愿服务队、中山大学—广州市疾控中心疾病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联合研究中心,探索培养具有“一锤定音”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建立高校与疾控中心优势互补的校地协同合作机制。
一院
重视实践
以胜任力培养为导向
针对我国公共卫生硕士培养偏重科研的现状,基地以胜任力培养为导向,创新构建公共卫生硕士“4﹢N﹢综合评价”实践培养体系。“4”代表理论教学、专业实践、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参与、科研训练,“N”代表拓展实践。将公共卫生硕士在以上4个方面的参与情况、产出情况等,结合个人综合表现、参与社会服务和基地管理工作情况、导师评价等,按权重赋值,通过积分制,最终形成综合评价,建立公共卫生学历教育和学位授予的评价体系。
根据这一体系设计,广州市疾控中心研究生院调整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时间,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完善实训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应急处置能力。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对学生的考评上,研究生院也相应提高了专业实践课程的考评权重。
作为广东省内外各大高校公共卫生学院校外实践基地,广州市疾控中心已与10所高校签订公共卫生硕士联合培养协议,实行双导师制,由中心职工作为第一导师进行联合招生的合作高校有8所。中心拥有兼职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共32名,自基地成立以来累计培养公共卫生硕士122名。
此外,中心制定了基地联合培养教学计划、研究生管理办法、住宿管理规定、考勤规定等多项规章制度,探索校外实践基地研究生院实体化运作和导师负责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确保研究生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班
集聚资源
促进“医防管”能力融合
培养“通临床医学、精预防医学、懂社会管理”的专业人才,是“医防管”三栖人才实验班的目标。自2022年首个实验班成立以来,基地每年会从中山大学在读公共卫生硕士中遴选10名以上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截至目前,实验班共有学生29名。
经多次研讨,中山大学和广州市疾控中心共同制订了“医防管”三栖人才实验班学生培养方案,明确了硕士研究生不同阶段的学习重点。例如,第一年上学期,按要求完成公共卫生硕士专业课程学习,参加广州市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理论授课,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从第一年下学期开始,可根据专业和研究方向,利用至少一年半的时间,选择在广州市疾控中心各业务部室轮转,在广州市部分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进行临床实习,以及在广州市疾控中心行政管理岗实习,重点锻炼“医防管”能力。
“医防管”三栖人才实验班着眼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组织学生在多个机构和部室轮转实践,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公共卫生理论知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
一队
学以致用
志愿服务凸显疾控特色
新冠疫情期间,为缓解广州市疫情流调溯源工作波及范围广、风险人群基数大的压力,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广州市疾控中心联合组建中山大学—广州市流调志愿服务队,开展流调与信息管理工作,为及时遏制疫情提供帮助。
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基地对中山大学—广州市流调志愿服务队进行了调整,以纳入广州市疾控中心研究生院管理的联合培养研究生为主要参与人员,开展疾控相关的专业实践和社会服务。针对志愿服务,广州市疾控中心研究生院制订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对志愿活动的组织管理,活动内容的审核、发布、登记、确认,以及考核、评分、评级等都进行了规定。
为丰富志愿服务内容、突出疾控专业特点,广州市疾控中心研究生院将中心业务部室日常工作以及承担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比如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艾滋病防治项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项目等纳入志愿服务范围,统一在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i志愿”微信公众号发布,招募志愿者开展服务,并做好志愿服务时长的确认和登记。广州市疾控中心研究生院定期组织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长进行评级,在毕业前按等级颁发相应的志愿服务证书。
疾控相关志愿服务的开展,提高了学生们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群众、回报社会。
一中心
联合攻关
辅助公卫政策制定
中山大学—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一中心”)的成立,推动了疾控中心数据资源和高校科研能力的融合互补,为广州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疾病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提供了强大支撑。目前,“一中心”共有30名工作人员,其中执行主任2人、中山大学团队成员7人、广州市疾控中心团队成员21人。
“一中心”充分利用广州市疾控中心各类传染病监测大数据资源,在重大突发传染病预警预测模型研究、智慧化多点触发预警监测系统研究等方面进行科研攻关。例如,开展重大疾病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研究、重大疾病病因识别研究以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的市民健康监测体系研究等,以期为政府提供科学防控建议。目前,“一中心”完成《关于重大传染病对期望寿命影响的专题评估报告》《关于广州市登革热疫情态势分析专题评估报告》等多份政策指导技术类报告,为政府开展传染病疫情防控提供了科学参考。
此外,“一中心”持续推进学术文章、课题研究、专利申请等科研产出,2024年以来,与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发表SCI论文5篇,最高IF(影响因子)值为32.1分。其中发表于《创新》(《The Innovation》)的《高血糖的全球负担和影响因素:1990年至2050年的评估与预测》(《Global burden and driv-ers of hyperglycemia: Esti-mates and predictions from 1990 to 2050》),分析了全球高血糖所致疾病负担分布及潜在危险因素,对识别高血糖及其疾病负担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