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学君:推行“锁孔技术” 造福脑部疾病患者
颅骨打开后,在他的手术视野之下,位于脑干的一颗血管瘤被涨得透亮,他能清楚地看见血管壁薄如蝉翼、血液正在流淌,如果他的手稍微抖一下,力度稍重一点儿,都可能导致病人瞬间致命……这是四川省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简称成都市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徐学君的手术日常。作为专家,需要精力高度集中,手艺“稳、准、精”,也需要耐心、毅力和坚持,除了必须掌握这些“加法”,徐学君也在钻研着“减法”,这个“减法”体现在“开脑袋”这关键的一步。在原来的开颅手术中,需要借助电钻和铣刀切割如鹅蛋般大小的一块颅骨,而现在仅需要开启“锁孔”大小便可开展颅内手术。“锁孔技术”的运用,将开颅面积从直径五六厘米减小到两三厘米,将开颅时间从20—30分钟减少到2—3分钟,将患者住院时间从2—3周减少到1—2周,极大地提升了开颅患者的生存率和术后康复率。
自2009年加入成都市二医院后,徐学君便开始推行“锁孔技术”,现每年通过“锁孔技术”进行开颅手术近400台。徐学君师从华西医科大学知名神经外科专家游潮教授,2005年,36岁便晋升为主任医师。他来到成都市二医院担任神经外科主任后,将科室带入快速发展的15年。“我的病人一半以上是病人推荐来的。”最原始的“口口相传”的口碑宣传在徐学君身上反复应验。因为信任的力量,徐学君曾为成都市的一家三口在几年里陆续实施过“锁孔技术”开颅手术,分别治疗的是脑部肿瘤、脑出血、听神经瘤。利用该技术可以明显缩短术后康复时间,因此受到患者广泛好评。
徐学君表示,推行“锁孔技术”,因术中脑组织暴露面积小,减少了脑神经功能的损伤,可明显降低头痛等颅内手术后遗症的发生率,也能减少患者身体功能康复的时间。不过,“锁孔技术”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徐学君在科室下了一个硬性指标:只能是硕博以及副主任医师以上才有资格做。为了掌握这项技术,科室符合条件的医生虽早已在开颅手术中身经百战,但他依然自费买一套显微设备,在家苦练。在这样的训练下,徐学君手术团队早已有了“肌肉记忆”。在开颅手术中,他们双手可以悬空七八个小时而不抖,只切一厘米就不会多一毫米,可以说是将神经外科手术的“力度”和“精度”拿捏得出神入化。2019年,科室已获批成为脑血管神经介入四川省甲级重点专科。
随着手术技术微创化、无创化的发展,徐学君所带领的团队除了开颅手术以外,还可以开展介入以及微血管减压等手术来解决颅内疾病。目前,成都市二医院神经外科年手术量约800台,高难度的四级手术占了80%。
编辑:李宁 王政清
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