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驻村见闻⑫|我的村庄,我的名字
你问我,凭什么站在这里?凭鞋底的泥,肩头的霜,手里的笔。中国记者推广曲《我的名字》
第一次知道《我的名字》,是在记协的讲座上。在河北滦平驻村时间不长,却体味了淳朴民风和人间烟火,领悟到记者之歌和肩上之责。
我们驻点的虎什哈镇西营坊村,位于北纬40.88。这里地处潮河流域,燕山山脉中段,山清水秀,四季分明。
慢悠悠的绿皮火车,每日响着低沉的鸣笛从山间穿行,像是时光串联的墨绿腰带。傍晚去潮河边散步,河里摇曳着芦苇和水草,温润的风伴着潺潺水声,时有白鹭从空中飞过,自由如风。河边常有垂钓的村民,兴致勃勃地邀我们观赏战果,偶尔能钓到野生甲鱼,凶猛得很。
在西营坊村家门口就能看到火车穿行山间
要知道十年之前,这里还是无人问津的窄河沟。有企业在河床上建沙场,挖出很多大坑;不少村民在河道上开荒种地,生活垃圾都往河里倒,捕鱼、电鱼的也不在少数。2015年开始,村委和党员带头退田还河,村党总支自筹资金50余万元,下大力度治理和保护潮河,村干部和村民们同心守护多年,才有了如今的山长水阔。
每天结束采访回到家里,海兰阿姨早已做好了热气腾腾的饭菜。门口长椅上坐满了饭后乘凉的村民,和我们闲唠家常,说得最多的就是村里这些年的变化。为保护潮河的生态,村里落实稻改旱,将水稻田变为玉米地、红薯地;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盘活资源,发展温室大棚、生态农业、果蔬采摘、乡村旅游等产业,致富路越走越宽;花大力气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前脏乱差的村庄变得整齐干净,成为全国文明村镇日子,越过越好。
以笔尖记录时代,用镜头见证发展。记者的记,是记录的记。
虎什哈镇安纯沟门五保供养中心的老人们
在村里待久了,偶尔也会去其他村串门。每次走访结束,说一句回我们村,开车的王大哥就会打开音响,放起颇具年代感的音乐,乐呵呵地载我们回家。
在虎什哈镇猴山村小学,只有王宝成一位老师,操场上已杂草丛生。每天早上,他都会接上两个学生,一起来学校上课,教授除英语外的所有课程。放学了,王宝成再送孩子们回家,风雨无阻。等他们毕业,学校也就关了。但只要有一个孩子愿意来,课就不会停。王宝成说。
虎什哈镇猴山村小学老师王宝成和学生
在安纯沟门五保供养中心,住着200位需要照护的老人,大多已年过古稀。像平静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许久不见生人的老人们,会将记者围在中央,好奇地打量。走访的时候,一位聋哑老人坐在石阶上,用手指了指记者的相机,心领神会,为老人拍下照片,拍完竖起大拇指示意,老人回了同样的动作。这一刻,没有语言,也无需任何语言。
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记者的记,是记忆的记。
虎什哈镇安纯沟门五保供养中心,邀请记者拍照的老人
海兰阿姨姓于,以前给幼儿园的孩子们做饭,做得一手好菜。儿女都培养成了大学生,家里的地也流转了出去,按理说,该收租享清福了才是,可她闲不住。去红薯地里插插秧,去蔬菜大棚里种种菜,去村里扫扫街道,各种零工都能做。闲的时候,海兰阿姨喜欢侍弄花草,姹紫嫣红开了满院,盛夏已至,却好像留住了明媚春光。这里,有最勤恳的村民。
养猪场薛老板,放弃北京产业,养起藏香猪,三年磨一剑;放歌员张桂甫,白天是村里会计,晚上是百姓大舞台主持;北大研学基地,把旧时粮仓改造成798,辟出一座理想国。这里,有最朴素的理想。
大棚拔草,捡漏遗留的土豆;蹚水过河,一脚踩在河泥里;早起赶集,热腾腾的烟火气。夕阳最盛的那天,走在乡间小路上,落日余晖染红天界,将世间倾满霞光,路旁的小河道,恍惚间有了额尔古纳的感觉,天地辽阔,万物生长。这里,有最平凡的浪漫。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记者的记,是记怀的记。
西营坊村每周四的赶集日
临行前,海兰阿姨给做了一碗送客面,嘱咐着下次来住她家,再给我们做野菜馅饺子;粮仓苏老师给摘了新鲜小红番,念叨着秋天4088苹果就熟了,得带我们去生态园采果;赵书记、朱镇长、李书记和朋友们轮番来送别,叮咛着常回第三故乡,一年四季有不同风景
一定会再回来的,我想。毕竟这里,是我的村庄。唯有土地,与明日同在。
记者齐钰在河北滦平虎什哈镇蔬菜大棚拔草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