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技

“镜面右位心”患儿获救治

通讯员 时乔 本报记者 沈大雷

一名9个月大的婴儿不仅患有室间隔缺损,还患“镜面右位心”——心脏长在了身体的右侧,是镜像翻转的。“镜面右位心”的发病率仅为0.01%,加上室间隔缺损,两种疾病的联合发病率达到了罕见的0.05‰。近日,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团队成功为该患儿进行手术,解除其病痛。
患儿到南医大二附院就诊后,该院心血管中心团队发现其经常大量出汗,容易感冒,体重增长也明显偏慢。更糟糕的是,患儿的室间隔缺损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如果不尽早进行手术,可能引发肺动脉高压,严重时将危及生命。尽快安排手术是最好的选择。”该院院长、心血管中心主任李庆国说。
李庆国与心血管中心副主任医师张冲团队在术前进行了深入讨论,决定采用新型的腋下小切口微创修补术。“传统的手术方式需要在胸骨正中开大切口,不仅创伤大、影响美观,还可能对孩子的成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李庆国介绍,腋下小切口微创修补术则具有创伤小、伤口隐蔽、术后美观度高以及恢复快等诸多优点。此前,江苏省内尚无开展婴儿“镜面右位心”腋下小切口手术的先例。
李庆国介绍,对于心脏位置正常的患者而言,常规操作是在右腋下进行小切口手术。然而,对于“镜面右位心”的患儿来说,手术需要在左腋下进行切口。这不仅要求手术团队改变操作习惯,更要求主刀医师具备高超的技术和非凡的手术缝合技巧。同时,由于患儿的心脏位置特殊,建立体外循环的各种管道的排布也与平常情况相反,这是另一个挑战。
经过周密准备,李庆国团队为患儿实施“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三尖瓣成形术”,手术过程十分顺利。为了帮助患儿在手术后迅速恢复自主呼吸,术后还采用了“深麻醉下拔管”技术。这一技术不仅可以减少传统拔管过程中的强烈刺激,还能降低患儿对呼吸机的依赖,从而减少感染的风险。
手术6个小时后,患儿恢复进食。术后第二天,患儿从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与家人团聚。不到一周的时间,患儿完全康复并顺利出院。
“我们带着焦虑、紧张的心情前来,最终开心、满意地回家。医生们的努力、细心以及精湛的医术让我们深受感动!”患儿父母感激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