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王丰平:守护慢性肾脏病患者“生命线”

从业十多年来,四川省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肾病内科主任王丰平围绕提升慢性肾病患者生命质量这一目标潜心探索,探寻为患者构建持久有效血管通路的方式,并牵头建立了医院慢性肾脏病全程管理中心,针对慢性肾脏病“起病隐匿性” “知晓率低” “缺乏诊疗规范”的痛点进行精准“打击”,成为慢性肾脏病患者“生命线”的守护者。


“我下定决心深耕此项技术”


为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建立血管通路是此项治疗的关键。对于少部分自身血管条件不佳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建立自体血管通路的患者而言,通过在体内植入“半永久性导管”来辅助完成血液透析治疗,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解决方案。但这种方式存在明显弊端,“半永久性导管”长度长、植入操作复杂,且容易造成患者出现并发症风险。

近年来,随着“人工血管搭桥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出现,自体血管条件不佳的慢性肾脏病患者有了新选择。此手术与植入“半永久性导管”相比,仅需使用一小段人造血管替代患者部分自体血管,就能在患者体内构建可以满足血液透析条件的动静脉内瘘。“虽然应用‘人工血管搭桥动静脉内瘘成形术’难度较高,但它确实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风险。为了更好地守护患者的‘生命通道’,我下定决心深耕此项技术。”王丰平说。



此前有一名40多岁需进行透析治疗的患者,因腹部已经历了多次手术,无法进行腹膜透析。他辗转数家医院寻求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无果后,只能选择依靠“半永久性导管”进行透析。但是经过1年的治疗,“半永久性导管”出现了功能不良,患者随时面临生命危险。王丰平综合考虑患者年龄、身体情况、预期寿命、经济条件等因素,决定为这名患者建立前臂人工血管内瘘,并在必要时为其进行球囊扩张成形术。建立前臂人工血管内瘘后,患者的人工血管内瘘震颤良好,复查时也没有出现明显的管腔狭窄和手臂肿胀等不良情况,原计划进行的球囊扩张成形术,也因患者内瘘恢复良好而没有进行。


“我将倾尽全力让患者能更好地生活”


王丰平表示,慢性肾脏病具有起病隐匿、居民知晓率低、缺乏规范化诊疗等特点,如果能让人们在健康时就重视保护肾脏健康,在疾病初期采取更加规范的治疗,就能延缓疾病进程,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牵头建立了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慢性肾脏病全程管理中心,旨在用更规范的诊疗,尽力延缓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疾病进程。



该中心依托慢性肾脏病管理软件,从“找” “抓” “管”三个方面着手,通过早期筛查和关口前移,找到可疑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引导筛查出来的慢性肾脏病患者规范诊疗,着力排查患者的身体情况、危险因素、伴发疾病、肾衰风险等,以实现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全流程、标准化精准治疗;对纳入管理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管理,改善慢性肾脏病的诊治效果,延缓患者疾病进展。王丰平说:“如果疾病不可逆转,我想让每一名慢性肾脏病患者都晚10年再进入不得不进行透析的状态。我也将倾尽全力,让慢性肾脏病患者能更好地生活。”


文图: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提供 编辑:杜维 张健 刘欣茹 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