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ten by yimingjiang2021 on 2024-08-19 20:20 update on 2024-08-19 20:20
作为四川省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医生,王健与脑卒中有过无数次的交手。他长期致力于对血管的研究,守护患者的血管健康。虽然身兼多重身份,既是科室主任,又是科研专家,还是医疗科普工作者,经常在不同身份中“无缝切换”,但他治病救人的初心始终不变。
优化流程 加快抢救速度
“医生是一份神圣的职业,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去帮助每名患者,给他们提供最佳的医疗照护,这既是患者的期待,也是我们的职责。” 作为科室主任,他在给新进科室医生讲课时如是说。从医多年,他也是这样做的。
近年来,他带领神经内科团队积极开展院内中风救治“绿色通道”建设,多学科共管中风患者,最大程度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速度能不能再快一些?” “能不能把DNT(从进入急诊到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30分钟再缩短些?” 他在优化“绿色通道”救治流程、复盘抢救细节时,会反复思考这些问题,带领团队不断精进业务。“我们要持续努力,力争让所有人都远离中风,每个人都健健康康。”守住成都市百姓的脑健康是他最想做的事情。
潜心钻研 提升诊疗能力
家中若有人不幸中风,往往需要家庭成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照顾。特别是对于重症中风患者来说,出院后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为此,王健和他的团队一直潜心钻研如何“让更多躺着进来的患者,自己站着走出去”。现行的脑中风风险检测模型纳入的预测因素仅仅包括常见的动脉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如“三高”指标,没有纳入血管健康指标。基于现状,王健带领团队建立了一个新的社区队列人群,在了解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同时,还一同检测血管健康相关指标,包括脉搏波传导速度、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彩超等。王健带领团队为接受血管开通的患者在术中拍摄一组“高清照片”,既能看到大血管的疏通情况,又可以看到微血管是否仍有堵塞。这样,当在介入室手术中发现患者大血管的血流恢复但微血管被堵住时,医生根据“高清照片”就能及时通过导管进一步给予药物,从而改善缺血区脑组织微循环,进而改善预后。近期,王健和他的团队正在开展一系列创新临床研究,如借助网络化修饰工具和三维立体影像技术,直观观察梗死部位与功能纤维束的空间位置关系,以此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容易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等。借助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团队根据CT平扫能够识别患者中风发病时间,进而更准确地筛选适合溶栓的脑血栓患者。
健康宣讲 提升健康素养
很多成都人最初认识王健,除了看病就医之外,主要是来自各种关于“脑卒中防治”的科普宣讲。这位头发有些花白、眼睛却炯炯有神的医生总是能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引得台下掌声不断。“中风可防可治,重在预防。”这是王健在社区健康宣教中不断强调的一句话。开展健康宣教,提高公众对卒中的预防和急救意识,是王健长期坚持的行动。今年已是王健奔走在脑卒中防治一线的第十年。十年来,他一直奔走在“脑卒中防治”科普宣讲的一线。在他看来,科普宣讲与医学知识传递不应局限于门诊和病房,走入社区、走进人群至关重要。2023年,他独自一人跑遍了当地所有社区,为的就是让所有人知道“绝大部分的脑卒中都是可以避免的”。王健常对社区居民说:“只要你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好各种危险因素,你的血管完全有用到100年的可能。” 今年4月,王健还入选了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对他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身份,但为患者服务的本质不变。医者仁心,以患者为中心;生命至上,不是挂在嘴上,而是体现在点点滴滴的行动中。正是因为长期的付出和努力,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近期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文图: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提供
编辑:杜维 郭晓薇 王政清
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