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全院一张床” 医生跟着患者“跑”
□ 特约记者 欧阳方怡 陈英
“多亏能及时住院,如今感觉好多了!”近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江南院区心血管内科病房,一名61岁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即将出院。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应该住血液内科病房,为何住进了心血管内科病房?这来自重庆市推行的“全院一张床”改革。为充分释放床位资源,有效缓解“住院难”问题,重庆市人民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在重庆市率先试点“全院一张床”改革。
重庆市人民医院院长张华对为何试点“全院一张床”改革深有体会:“每逢季节交替、气候变化,肺炎、支气管炎进入高发期,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人满为患、一床难求。这不仅会耽误治疗时机,增加救治难度,也极大影响了患者的就医感受。”
“‘全院一张床’改革就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处处长代茂利说,“全院一张床”是指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打破科室间的床位壁垒,对全院床位进行动态化管理,统筹调配床位资源,实现跨科室收治患者。
相较于传统的由各科室掌管床位调配的模式,“全院一张床”让床位成为医院的公共资源,实行统一调度。在这一模式下,患者仍主要由相关专科收治,只是病床位置不再固定。目前,3家试点医院的改革基本遵循“就近原则”,即将患者收住到相似的专科或位置相近的病区,以保证质量和安全。
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为例,首诊医生接诊后,对于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如本科室无床位,可在患者同意的前提下,依托住院准备中心系统向其他科室“借床”。3家试点医院在改革过程中都按照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确定入院排床的顺序:保障危重症患者优先接受救治并入院,收治病情较稳定的患者才会“借床”。试点医院基本建立了首诊医生负责制,跨科室收治的患者由首诊医生主要负责,医生跟着患者“跑”,护理工作则由所在病区护理队伍统一管理。
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临床支持中心还安排专人对每名跨科室收治的患者进行全程跟踪随访,对其主管医生和病区护士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评价。“谁接诊谁负责,从查房、体检到写病历、开医嘱等的整个过程,都由首诊医生负责。”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郭敏表示,对“借床”的患者,医务人员会格外上心。
“‘全院一张床’改革对诊疗质量、统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有不少亟待改进的地方。医生跟着患者‘跑’需要公立医院转变服务观念、提升服务效能,体现的是公立医院的人文精神和精细化管理的水平,依托的是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的基础保障。”代茂利表示,重庆市下一步将选择合适的医院推广“全院一张床”模式,也希望总结出一套可行的经验,让医院能提高管理效能,让患者能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