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急性期治疗指南发布,规范疾病用药与诊疗
偏头痛患者急性期治疗,普遍存在用药时机延误、药物选用不科学和用药频率不合理等问题,导致许多患者治疗后症状并未得到充分的缓解。因此,偏头痛急性期的规范治疗非常重要,不仅要快速缓解疼痛,还要尽可能避免增加头痛的发作频次。9月8日,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医学部主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委会主任委员于生元教授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表示。
于生元介绍,针对急性期诊疗现状,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并发布了首部《偏头痛急性期治疗指南(2024)》,旨在为偏头痛急性期治疗提供专业指导。
急性期治疗是偏头痛全程管理的关键环节
偏头痛急性期治疗是疾病全程管理的关键环节,治疗效果与患者预后相关。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医学部神经内科主任董钊教授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介绍,偏头痛发作后的60分钟内,疼痛强度会迅速上升,此时药物的疗效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指南》建议在偏头痛发作初期,即头痛症状出现后,尽早使用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董钊教授表示,有的患者出现症状选择忍受或自行用药,结果导致治疗延误,来就诊时已发展成为慢性偏头痛,导致疾病发作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偏头痛不仅是一种症状,更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疾病,如果有相关症状应尽早就医,规范治疗。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罗国刚教授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表示:很多偏头痛患者在发作前20-60分钟内会出现先兆期症状,比如眼前出现暗点或闪光、头面部麻木等。《指南》指出,对于发作性偏头痛,都应在头痛出现后尽早使用药物,以提高急性期药物的疗效。由于并不推荐先兆期应用曲普坦类药物,因此吉泮类药物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在先兆期即开始服用。
罗国刚教授介绍,目前治疗偏头痛的药物主要分为非特异性药物和特异性药物两种类型。其中,特异性药物如吉泮类通过阻断偏头痛相关的靶点CGRP来抑制疼痛传递,达到精准治疗的效果,不会引起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
为了避免药物过度使用,还需要合理控制用药频率。《指南》建议,急性期治疗首选非甾体类抗炎药或对乙酰氨基酚。若按照推荐服药后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等,可选择特异性药物治疗,如曲坦类、吉泮类。若对乙酰氨基酚、曲普坦类药物等止痛药物每周用量超过2次,有药物过度使用风险,推荐应用吉泮类药物治疗。
加强头痛防控基地及体系建设,提升基层诊疗能力
于生元教授认为,提升基层偏头痛临床诊疗能力,为患者提供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为此,自2022年,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委会启动了《头痛防控基地及体系建设》项目,并推出《头痛防控基地及体系质控标准》。
《质控标准》主要包括门诊质控指标和住院指标两方面内容,涵盖接诊能力、诊断能力、治疗能力、偏头痛相关并发症评估、全程管理5个维度。罗国刚教授介绍,为偏头痛的院前、院中、院后等全链条管理,提供指导。
于生元教授表示,截至2024年7月,《头痛防控基地及体系建设》项目已在30个省份建成397家头痛中心或头痛门诊,初步建立了以点及面,地图式的头痛防控基地网络,方便患者就近接受规范的诊疗服务。此外,项目通过举行系列学术活动、病例讨论、线上培训等,培养了大量偏头痛专业诊疗人才。
项目的目标是,希望90%的头痛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能得到规范诊疗和疾病管理。于生元教授表示。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