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多学科联合门诊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

针对杜氏肌营养不良(DMD)这一疾病,家长还是要坚持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核心,结合医院多学科管理的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地延长孩子的行走时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罕见病中心主任兼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袁云教授表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童神经肌肉病多学科联合门诊(MDT)于2016年10月13日开设,即将迎来成立八周年。9月8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举办世界杜氏肌营养不良知晓日科普宣传活动,在杜氏肌营养不良患者的长期管理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建立了缜密高效的多学科分阶段的管理体系,由神经内科专家负责总体管理,协同呼吸科、心内科、康复科和营养科等其他科室的专家进行无缝衔接的诊治。

在袁云教授看来,每个患者在确诊之后都应该尽快开启治疗。假如一个患儿从两岁确诊后就立即治疗,他的生命周期和疾病进展的时间都会显著延长。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家长和医生也要留意逐渐出现的新症状,7岁以后就要加入骨密度监测,12岁以后需进行呼吸和心肌的观察。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李文竹医生表示,在病情所处的不同阶段,应该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方案,达到预防关节挛缩、维持残存肌肉、提高活动耐力和预防脊柱畸形的康复目标。同时,杜氏肌营养不良的康复需要医患共同协作,建立全人、全程管理的理念,结合患儿的实际需求和家庭生活环境制定可行化、可操作的康复治疗方案。

在患儿成长发育过程中,呼吸评估和干预、营养支持、心肌病管理都不能忽视。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阙呈立教授提到,由于杜氏肌营养不良对患儿的呼吸系统带来不可避免的损伤,因此应该根据病情发展,在患儿10岁左右就开始进行呼吸评估和干预,规律性检测呼吸肌功能,同时家长做好睡眠中辅助通气、感染预防等工作。

临床营养科窦攀教授强调杜氏肌营养不良儿童的营养问题。在幼时,由于患儿肌肉萎缩,活动量减少,加上激素使用,多数患儿存在肥胖或超重的现状;同时激素的使用还影响儿童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因此必须做好每月的体重检测、每3个月的身高检测和每6个月的人体成分分析,做好全程营养管理。此外,心血管内科王洁教授表示,从6岁开始,部分杜氏肌营养不良患儿就会合并心肌病,18岁之后,90%以上的患者都会面临心脏受累现状,因此建议患儿无需等待至心脏疾病出现,10岁开始就应当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干预。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