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

多元人才引领多维服务

□ 通讯员 于路杰 杨红英 孙梦璐 本报记者 郑纯胜
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服务是根本,人才是基石。作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城市,浙江省宁波市在试点过程中,逐步形成以普遍服务为前端、监测预警为中端、精准干预为末端的全程服务链;通过制定课程,系统培训,建立多元化多层次人才队伍,维护群众心理健康。
搭建平台
人才队伍分层级
宁波市构建线下危机干预、线上心理援助、社区心理服务、未成年人心理关爱四个社会心理服务平台,既满足了群众的心理健康需求,也巩固和扩大了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
成立于2020年的宁波市心理应急救援队由42名心理专家组成,包括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等。心理应急救援队共设6支小分队,按照小分队值周制开展线下心理危机干预和救援工作。
宁波市阳光心理援助热线(0574—81859666)开通10余年来,已有115名志愿者,24小时提供热线服务。志愿者们针对线上危机干预,制定高危来电接线流程,及时更新热线接听手册。
2020—2023年,宁波市心理应急救援队成功干预危机事件25起,涉及中小学师生、消防员、突发意外事件当事人等;宁波市阳光心理援助热线共接听来电3.7万余人次,通话时长近5600小时,成功干预高危来电152次。
目前,宁波市市区两级共设立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11家,各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设立心理服务站156家,各村(社区)挂牌心理咨询室2409家。其中,乡镇(街道)一级的社会心理服务站覆盖率达100%,心理健康服务可及性明显提升。
针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宁波市成立市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10个区(县、市)设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共有专职人员14名,兼职、志愿人员300余名。各级中心以提高未成年人心理素养、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为目标,联合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诊疗中心团队,开展心理健康促进工作。
依托这些平台,目前,宁波市已建立起由专家、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社工等组成的队伍,为多层次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其中,28名专家组成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库,主要负责引进、推广国内外有关心理健康促进的新理论、新技术,督导全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涵盖2000余人的心理咨询专业队伍,主要负责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干预;2000余名志愿者主要负责向公众开展心理健康宣教;医务社工主要开展心理人文关怀和政策宣教。
系统培训
发掘更多后备力量
据统计,宁波市有持证心理咨询师约5000名,但是部分心理咨询师在开展服务时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为增强社会心理服务队伍专业能力,提升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技能,宁波市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培训心理专业人员,发掘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后备力量。
一方面,持续开展长期培训,培养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实战型人才。例如,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开展的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师专项进修培训项目,时长3个月,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知识、咨询师专业技能、团体治疗、个体心理咨询训练等。学员们通过培训可以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理论水平与实际工作能力。
另一方面,注重打造继续教育品牌,持续输送专业人才。例如,举办持证心理咨询师继续教育培训班,邀请宁波市心理咨询治疗中心特需心理科的心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员为学员授课,以理论、实操及病房实践为主要培训内容,全程10天,分3周开展。
在宁波市教育局与宁波市卫生健康委组织下,开展针对全市中小学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医教跟岗”培训,将全市800名心理教师安排到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跟岗一周,采用“1﹢6”学习模式,即1天理论学习,6天在门诊或病房学习,让心理教师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评估方法,提升了心理教师的专业能力。
此外,宁波市心理卫生协会还联合各区(县、市)开展心理危机干预骨干培训班,以紧急事件应激晤谈、干预人员自我照料、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等为主要内容,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心理危机事件应急处置输送骨干。
在实用技术培训方面,宁波市心理卫生协会创新开展“沙盘游戏治疗的理论与实践”培训班、临床催眠实用操作培训班,提升社会心理服务队伍综合能力。
同时,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为契机,宁波市打造心理人才服务中心,完善三项职能,规范管理人才队伍。
一是统一管理行业内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形成相对规范的心理咨询师准入、执业、技能培训、评价考核和退出机制。
二是运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医院和社会机构心理咨询资源,提供“淘宝入驻型”互联网心理咨询、诊疗服务,心理咨询师接受公众监督和社会心理服务甬e心坊平台管理。
三是规范心理服务行业,实行继续教育学分制和人才积分制,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行业规范管理,确保心理咨询师安全高效地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科学化心理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