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郑州市骨科医院梅伟:患者“一生中最重要的医生”

在郑州市骨科医院,有位经常被患者拦住的医生。

梅大夫,您看这是什么情况?9月21日,郑州市骨科医院党委书记梅伟穿行在医院里,又一次被患者拦下了。接过片子,对光举起这样的场景对梅伟来说已经稀松平常,可能是在他开会的间隙,也可能是刚出差回到医院,有些患者甚至等在他回办公楼的必经之路上,期盼能够得到这位脊柱外科专家哪怕一两句话的指导。

一根脊柱,神经血管交错,枝叉沟回复杂,这支撑生命的大梁柱,已经烙印在梅伟脑海中。

在郑州市骨科医院工作30余年,梅伟同医院一起走过,身份在转变,但梅伟的初心不曾改变。作为一家专科医院,郑州市骨科医院年门急诊量36万余人次,如今,梅伟正带领这家骨专科医院走向中部领先。


9月21日,郑州市骨科医院义诊现场,正在等待接受记者采访的梅伟又一次被患者拦住。刘静怡 摄

最惦记的总是患者

患者需要我,我就必须拼

早上7时,郑州市骨科医院办公楼门口,站了许多翘首以盼的患者,他们或经人介绍或慕名而来。

有时候趁着开会的间隙,中途休息几分钟,赶紧出来看一看找过来的患者,大家来找你看病,不容易。除了每周二上午的半天门诊,没有医疗设备的办公楼成为梅伟接待患者的地方。骨病患者往往行走不便,为了不让患者等候时太累,梅伟在自己的办公室下开辟一角,桌椅一应俱全。装上看片灯箱,一楼的会议室就变成了一间随时能看病的特殊诊室。

在同事眼中,梅伟是一名超长待机的书记。成为医院的管理者之后,梅伟的许多精力都放在诊室之外,而为患者看病这件事,总是他最惦记的。

在尚未承担医院管理任务时,梅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手术室里度过。最多的时候,一年亲自操刀的脊柱手术超过1000台,平均一个月有80~100台。

那时候浸泡在手术室的梅伟,念头单纯:外科医生技术顶峰也就十到十五年,医学不断发展,在技术成熟的时候,很多病人信任你,要尽量将自己的所知所学应用出来,他们需要我,我就必须拼。

患者的信任来自于对梅伟的信任。1990年大学毕业后,梅伟被分配到矫形骨科工作,科室调整后分出脊柱外科,新科室缺少人才,梅伟义无反顾一头扎了进去。

上世纪90年代末,郑州市各家医疗单位选派100名人才到国内知名医院学习,梅伟成了其中之一。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蔡钦林教授的带领下,他感受到脊柱病治疗的庞大临床需求。脊柱部位一旦出现损伤,往往造成相应节段的神经受压,引起其所支配的区域感觉及运动障碍,脊柱的问题往往会影响到全身。

即便是现在,他每月还会排10余台手术。救助患者,这是梅伟始终的坚持。在高铁上,他挺身而出,为突发患病的旅客进行诊治;作为专家带队前往基层、西部地区开展义诊活动.......他的医术,得以延伸向更远的地方。

信心来自患者的信任

你的病我可以治,你要相信我。

在今年医师节到来之际,梅伟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在信中,身体整整弯了16年的新疆哈密女患者李玉玲(化名)把梅伟称为一生中最重要的医生。

2023年,梅伟带领骨科专家团队来到新疆哈密义诊。第一次见到梅伟时,已经51岁的李玉玲没有抱多大希望。从2000年开始脊柱关节痛、腰痛、脖子痛,李玉玲几乎半辈子都在病痛折磨中熬着。2007年,广州的骨科专家来哈密义诊,专家给折磨了她7年的疾病确诊强直性脊柱炎。

但囿于当地医疗水平,李玉玲求医得到的答案总是治不了。确诊那年,李玉玲母亲病危之际,因为照顾母亲时太过用力,腰被狠狠掰了一下。几年后,病情迅速恶化,前倾达到45度,还伴随身体侧弯,她无法平视别人的双眼,无法抬起头仰视天空。

李玉玲仍旧记得见到梅伟的那天,义诊现场,梅伟轻轻拍了一下她的脊柱,你的病我可以治,你要相信我。

2023年11月16日中午,佝偻着身子的李玉玲在郑州迎来新生时刻。她即将接受的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需要在狭窄的空间里精准操作。神经、血管如同蛛网细密交织,毫厘之差就可能造成终身残疾。

影像设备精准辅助、导航技术保驾护航.......站在手术台边,梅伟的信心来自于技术和设备的进步,也来自无数次手术的经验,重要的是来自患者的信任。已经融合的骨头被梅伟打开,再用钢钉连接,从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出来,清醒后的李玉玲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16年,整整16年,我只能侧卧或者坐着睡觉,而现在竟然能平躺着看到天花板!


李玉玲(化名)术后迅速恢复,2023年11月18日,郑州市骨科医院党委书记梅伟,党委专职副书记兼工会主席胡明及脊柱骨科Ⅰ的医护人员来到李玉玲的病房,送上鲜花和祝福。医院供图

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的第二天,梅伟即将再次抵达新疆,已经恢复正常生活的李玉玲也在那里,等待这位改变命运的医生为自己复查。

不同的是,这一次,梅伟的任务还有与哈密当地医院签约,建立自己的名医工作室。未来,梅伟每年都会在当地工作至少20天,他们的团队每年则需至少服务两个月,对当地的人才培养、科室建设、技术应用,提供点对点的帮扶。这意味着,像李玉玲一样能获得高水平诊疗的新疆患者将越来越多。

被患者的需求推着走

让患者在这里就能把病治好

这条路上,梅伟觉得自己被患者的需求推着走。一项新的技术能改变千万人的命运,他成为了那个有心人:率先在河南省开展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前路复位减压固定融合治疗颈椎关节突绞锁......

在突破天花板之外,梅伟的目光也落在细枝末节处。在进行手术时,许多患者需要使用颈椎手术头架固定位置,但传统的手术头架有多种弊端:安装困难,移动时可能对患者脊髓或神经产生二次损伤。针对手术需求,梅伟研制出颈椎后路手术头架,在头架安装牵引弓,不仅方便在术中为颈椎脱位患者进行复位,且价格低廉。

只有一个目的:不用去北京、上海,让患者在这里就能治好。多年的耕耘,使得这一专科成了郑州市骨科医院的知名科室,梅伟告诉记者,目前医院拥有5个脊柱外科,年手术量接近8000台,在河南省占有很大的比重。

郑州市骨科医院脱胎于我国13个骨科传统流派之一平乐郭氏正骨术。郑州市骨科医院1952年由平乐郭氏正骨第五代传人之一郭春园创立,这位被人民群众尊称为苍生大医的前辈,为这所医院留下了宝贵的中医骨科财富。

中医骨伤治疗,与梅伟的理念不谋而合。手术属于创伤治疗,而传统的针灸、艾灸、牵引等治疗对大多数病人都能够起到治愈作用。近年来,医院先后与天池伤科流派陇中正骨学术流派等名中医团队签约,探索骨科的治疗新模式。

对于通过手术寻求新生的患者,梅伟的认知也十分明确:手术要微创化、智能化。在缓解病人病痛的同时,尽可能保留人体关节的生理机能。

1982年,郑州市骨科医院的门诊综合病房楼建成投入使用,最开始的时候只有350张床位,如今,我们的住院收治能力翻了5倍。梅伟扭头看向窗外,指着这栋已经伫立42年的楼宇。泛黄的墙面掩映在车水马龙之中。目前,医院正在对它分区域进行改造,国庆节后。升级后的门诊东部区域就会正式开诊,

24公里外,新的院区已经落成。每周三天,梅伟都要去新的院区工作。大楼宽敞明亮,当然,那里也有一群骨病患者,等待梅大夫的到来。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