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学者乌兰:民族医医院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基础设施
民族医医院要发展,首先应完善基础设施,夯实医院发展的最基本要素。10月16日,在蒙医药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岐黄学者乌兰谈到,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1987年以前,全国还没有一家医院开设蒙医疗术科。
乌兰分享,她上大学时学习了不少蒙医疗术的理论知识,但操作甚少,虽然蒙医疗术对脑血管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各类骨关节疾病及各类扭挫伤等治愈效果显著已被证实,但在那时的医院并没有开设正规的蒙医医五疗科。
1988年1月,乌兰在内蒙古中蒙医医院建立了全国首个蒙医五疗科,在国内外挖掘、整理散落在民间的蒙医传统疗术火针、干针、温针、放血、敷疗、薰疗、拔罐等手法(被统称为五疗术),将其整合到了自治区级三甲医院的科室。
我们的蒙医五疗科床位从当时的3张发展到全区各类医院的3000张,医务人员数量更是从2名发展到区内外1000余名。乌兰介绍,在她与同事的传授和带教下,五疗术已遍及全区的100多所蒙医中医医院、其它各级各类医院和八省区的蒙医医院,并传播到了蒙古国、俄罗斯、波兰等国家,使国内外的一些患者可以不出家门,就地应用蒙医火针、温针进行诊治。
谈及蒙医药事业的未来发展,乌兰认为人才是关键,她建议将人才梯队的建设作为蒙医医院发展的灵魂工程来抓,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激活优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
在蒙医药教育方面,乌兰介绍,30年前,蒙医五疗教育只是在蒙医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课程,而现在在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均设有专门的五疗教研室,有标准的教科书,从大专、本科、硕士到博士教育,而且蒙医药学已成为两所大学的重点学科,获批蒙医一级学科博士点,也是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学科。
现在的蒙医学生在工作前的实习期间,在医院已能练就用蒙医温针、火针来治疗疑难杂症的本领了。乌兰表示。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