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肿瘤上肢淋巴水肿评估门诊已服务患者1.4万人次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护理团队自2020年起,建立了成熟的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管理模式,开设了评估和治疗门诊,帮助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高风险人群建立预防淋巴水肿的自我管理行为和意识。截至10月16日,通过上肢淋巴水肿评估门诊,该管理模型迄今已经为13755例乳腺癌患者提供淋巴水肿评估和治疗服务。
肿瘤的发生常常伴随有引流区域淋巴结转移,为了更彻底清除肿瘤,进行淋巴结清扫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然而,淋巴结被切除,就会导致淋巴液失去通道,无法顺畅流通,在局部积累形成水肿。该院乳腺外科主任、大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表示,以头号粉红杀手乳腺癌为例,腋窝淋巴结清扫可以将局部的转移灶或潜在转移灶清除,但也会导致上肢远端淋巴液回流障碍,继而诱发上肢淋巴水肿。淋巴水肿严重的情况下,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据了解,上肢淋巴水肿通常表现为上肢肿胀、沉重、僵硬、增粗及皮肤纤维化,甚至生长棘突、破溃、渗液等,外观改变加上行动受限,会对患者的生活带来较多不便。
淋巴水肿的发生时间难以预测,患者术后3个月至终身都有可能发生,部分患者在新辅助放化疗阶段也会出现淋巴水肿,约有20%乳腺癌患者术后会出现上肢淋巴水肿。该院上肢淋巴水肿评估门诊专科护士侯胜群表示,这种情况下,患者需要注意终身的自我管理,以预防水肿加重;通常患者经过绷带治疗会有所改善,但是不长期坚持绷带治疗的话,水肿肯有可能会卷土重来。
临床实践证明,上肢淋巴水肿的有效管理核心不仅仅在于为淋巴水肿患者提供干预,更有效的水肿管理应当将关口前移。让淋巴水肿管理贯穿患者治疗全程,形成早期预防、动态管理、及时干预的全方位、全周期的两全管理模式。
基于此,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建立了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管理模式,可以对已经发生淋巴水肿的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给予患者治疗决策权宜;在治疗过程中,通过专业治疗技术为患者减轻水肿症状、缩小肢体体积、改善生活质量;同时指导患者或家属学习居家自我照护方法,以期提高治疗依从性。
侯胜群介绍,在模式管理下,入院时护士便为准备进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的患者建立淋巴水肿管理档案,测量患者上肢周径并录入评估系统;在术后,为患者普及患肢保护、功能锻炼、体重控制、向心性按摩、淋巴手法引流、定期评估等淋巴水肿预防知识。
此外,定期随访也很关键。患者术后1个月左右可以到医院上肢淋巴水肿评估门诊进行随访,专科护士评估患肢功能锻炼情况,为患者再次测量臂围和上肢水分含量,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患者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专科护士通过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居家预防淋巴水肿情况。针对已经发生水肿的患者,专科护士还依据全程管理模式及多学科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淋巴水肿评估与治疗,包括臂围测量、上肢水分测量及佩戴压力手臂套、手法按摩及绷带治疗。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