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推进“每天一节体育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0月22日,福建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消息,《福建省进一步推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方案》已发布。其中提到,中小学每天安排不少于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不完全梳理,今年秋季学期,多地发布校园体育新政策,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保障学生运动2小时被写入江苏、安徽、上海等多个省份教育文件。
增加体育课,保证孩子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是预防近视的有效措施。10月23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朱建芳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户外活动的增加不仅能减少孩子们近距离看书、写字的时间,户外光线的明暗变化和远距离视物也可以锻炼眼睛的调节功能,户外光线的照射还可以增加视网膜的多巴胺释放,抑制眼轴生长,从而预防近视的发展。
此外,加强体育锻炼也是预防控制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重要举措,今年7月22日,国家疾控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中就提出,超重肥胖影响中小学生健康,亟需加强干预。其中一项干预方式就是保证身体活动,促进运动日常化,鼓励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
青少年经常开展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加能量消耗,预防肥胖,还能促进骨骼健康生长。朱建芳解释道,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对生长激素的反应,增加生长激素的分泌,生长激素通过刺激肝脏和其它组织产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进而作用于骨骼的软骨端,促进长骨增长。不仅如此,加强运动,增强肌肉力量,也有助于预防目前较为高发的脊柱侧弯等问题。
朱建芳表示,户外活动不仅能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减轻长时间在教室内学习带来的压力,还能促进同学间的互动,增强归属感,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也大有裨益。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