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46次除颤赢得抢救机会

□ 通讯员 陈恔 特约记者 段文利

从接诊起12个小时内,患者在死亡线上徘徊46次,医务人员实施胸外按压一个半小时,生命支持设备多到进不去电梯……近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经过多学科接力救治,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合并交感风暴的李女士脱离生命危险。“2个孩子是我活过来的动力,但光有动力不够,让我活下来的是协和医院!”李女士感慨道。

48岁的李女士是2个孩子的妈妈,前不久,她突然胸闷加重,趁着清醒叫了“120”,并表达了“一定要送去协和国际部急诊”的诉求。

在北京协和医院国际部急诊医生询问病史的过程中,李女士突然失去意识、大动脉停止了搏动。医护人员紧急启动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并第一时间呼叫医院快速反应团队(RRT)。

事出紧急,李女士的家属还在来医院的路上,但是生命的救治刻不容缓。医务人员已来不及走向家属交代病情、征求家属同意等流程,必须马上施救。接受胸外按压、气管插管、辅助通气、2次除颤后,李女士短暂恢复了自主心跳。医生考虑患者是“急性心肌梗死、阿-斯综合征”,需要紧急进行冠脉介入治疗。

在李女士心跳短暂恢复的转运黄金时间窗内,RRT小分队、心内科医生和国际部急诊医护人员一路小跑护送李女士来到心内科导管室。

在转运李女士的同时,心内科导管室医护人员早已准备就绪。患者反复室颤,给心内科副主任吴炜的操作增加了不少麻烦。室颤发生时,心脏将停止供血,若停止供血超过4分钟大脑就有可能出现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出现脑死亡。为了保证李女士的大脑不受损伤,在导管室治疗期间,心内科护技团队、RRT小分队成员、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接力胸外按压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大家一个接一个按,一个累了换下一个。尽管整个介入过程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但真正留给吴炜操作的时间只有5分钟。在42次除颤、一个半小时胸外按压的间隙,吴炜用2分钟完成了造影,在3分钟内通过球囊扩张术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不仅如此,李女士动脉停止搏动,吴炜要在摸不到脉搏的情况下“盲穿”介入操作。吴炜做到了“所有操作一次成功、一步到位”。

放置临时起搏器,完成冠脉造影,完成球囊扩张,心外按压,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升压药……一系列操作下来,血管成功打通,致病根源已被铲除,但李女士仍然反复室颤、不能维持自主循环。

“是交感风暴!”大家马上意识到危险。交感风暴通俗来讲就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这是诱发心梗导致猝死的一个重要因素。急性心梗的院内死亡率为5%~10%,一旦交感风暴联合心源性休克,患者生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重症医学科主任隆云当即拍板:“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实施ECPR(体外心肺复苏术)!”带着“救命神器”有备而来的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何怀武及其团队医护人员紧急为李女士放置了VA-ECMO,并协同心内科医护人员植入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

一切本已就绪,又一道难题摆在面前——如何将患者转运回ICU?从导管室到ICU病房,需要转乘2次电梯,在气管插管、呼吸机、临时起搏器、ECMO、IABP等众多支持设备的辅助下,安全转运对每一个细节的要求都近乎苛刻。身经百战的ICU医护人员一路保驾护航,将李女士平稳、快速、安全地送回到ICU二病房。

回到ICU的李女士生命体征仍然不稳定,当天夜里再次出现室速和室颤,又经过2次除颤。至此,在12个小时里,李女士已经接受了46次除颤。

虽然在临时起搏器、IABP及ECMO的辅助下,李女士的血压得到维持,但仍然出现持续心功能严重抑制,心脏几乎停止跳动,主动脉瓣关闭。长时间的主动脉瓣关闭会导致心室血栓形成、左心负荷过高等严重合并症。

为解决这一难题,第二天上午,ICU发起多科会诊,决定先尝试优化血流动力学,如果仍无效再实行“左心室减压术”。在隆云等专家的床旁指导下,ICU医护人员滴定式调整药物,终于使患者的心脏恢复了微弱的跳动,实现了主动脉瓣的开放。

为了达到最好的神经系统预后,ICU医护人员严密监测患者的重要脏器功能,动态复查各项关键指标,评估脑血流及视神经鞘,采取了一系列脑保护措施。幸运的是,李女士的状况每日都在改善。

顺利撤除IABP辅助,撤离ECMO并拔除置管,脱离临时起搏器辅助,顺利拔除气管插管……在ICU的10个日夜,李女士“从开始听到人叫我的名字但睁不开眼,到慢慢有了意识,再到慢慢恢复了来医院前的记忆”。

清醒过来的李女士一开始并不理解为什么每一位来看她的医护人员都会朝她比个“耶”,直到听说了医护人员救治自己的全过程,才明白自己有多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