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智慧预警模式率先“实战”
本报记者 肖薇 段梦兰
10月30日,按照国家疾控局部署要求,结合天津市整体工作安排,天津市完成首批4家试点医疗机构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以下简称“国家前置软件”)正式切换。截至当日,按照国家指标任务,天津市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国家前置软件的软件安装完成率、集成部署到位率、哨点医院部署到位率分别为100%、98.9%、100%,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自今年3月启动试点以来,天津市按计划、按步骤推动国家前置软件在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的全覆盖。”天津市疾控中心信息情报所所长刘军说,“随着首批试点医疗机构国家前置软件的成功切换,天津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医疗机构传染病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实时传输,数据采集精准度、工作效率都明显提升。”
两级试点分类评估统筹推进
梳理7个月来天津市部署国家前置软件试点应用的进展,刘军认为,“分类试点、一院一策”是顺利推进的有力保障。“医疗机构数据采集工作难度大、任务重,而且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门急诊量不同、院内信息系统建设水平各异,因此部署国家前置软件的实施方案也不尽相同。”刘军说,“我们的思路是,既要统筹推进、规范流程,又要看到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差异,分类评估难点,综合确定不同的推进策略。”
结合实际,天津市根据等级、类别、能力等,将试点医疗机构分为国家级和市级,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市海河医院为国家级试点医疗机构,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病医院)、天津市津南医院、天津市三潭医院、天津市红桥医院为市级试点医疗机构。
“以不影响医疗机构诊疗秩序为底线,促进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的融合,促进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信息、临床、医技等科室的融合。”刘军表示,试点过程中,天津市坚持“一个底线、两个融合”的理念,成立了市级和院级两级专班,市级专班由市疾控局、市疾控中心相关领导和业务骨干,以及技术支持团队人员组成,分层负责试点工作;院级专班由医疗机构相关领导,公共卫生、信息、临床、医技等科室负责人组成,强化业务协同。各级专班定期召开例会,进行技术研讨和现场交流,确保试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我们制定了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节点、路线图。市级专班不定期深入试点医疗机构,开展过程督导;技术支持团队也会24小时线上响应,并在关键时间节点提供驻场服务。”刘军说。
资源保障也必不可少。按照国家前置软件服务器软硬件配置要求,市级专班统筹资源,为每家试点医疗机构提供一台自主可控、符合安全管理要求的前置机;同时,积极协调市大数据管理部门,第一时间打通基于政务外网的医疗机构与国家集成平台的通路。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坚持以工作周报为抓手,及时了解各试点医疗机构的工作开展情况,收集问题并及时反馈解决。”刘军说。目前,4家试点医疗机构已在真实业务场景实现智能化流程闭环,包括传染病报卡自动生成及审核、待确诊患者报卡提醒、传染病高风险患者提醒、指标监测(发热门诊人数、肠道门诊人数、重症监护室人数、呼吸机使用人数等),实现了传染病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实时传输。
实战磨合赋能传染病主动监测
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相比,国家前置软件可以实现对确诊病例信息的智能提取、快速上报,实现智能风险排查,在减轻医务人员报卡负担、提高报告效率和报告质量等方面的作用逐渐凸显。
“传染病诊断需要结合患者多源检查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国家前置软件设有待确认、待确诊、应关注模块,点开待确诊模块,针对每一个病例,又可以看到确诊、复诊、失诊、待诊、排除5类选项,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病史及检查检验结果进行相应的操作。”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公共卫生处处长刘蕾演示软件时介绍,“国家前置软件实现了许多重要功能,例如阳性提醒,一旦患者的传染病病原检测结果呈阳性,软件会智能识别,生成‘待确诊’病例,提醒临床医生及时作出判断,显著提升了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监测管理能力,降低了漏报风险。”
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主要承担各类传染病患者的诊疗救治工作。“对于一些需要等待某项特定检查检验结果才能确诊的疑似病例,以前在进行传染病报卡时,过程耗时长,而且人工记录和筛选也容易出错。国家前置软件可以自动将疑似病例纳入‘待确诊’,等检查检验结果出来后立即提醒并上报。”该院预防保健科主任戴冀赓说,“自动带入患者信息的功能,还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核对患者信息的准确性,更好地保护患者隐私。”
在4月底的一次试点工作研讨会上,刘蕾表达了对国家前置软件尽快实现省份间传染病信息互联互通的期待。10月16日,当通过软件看到一位曾在山西省就诊、已上报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患者被自动确认为复诊病例时,刘蕾兴奋不已,“这意味着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通过国家前置软件已实现了向医疗机构的信息回传,这将显著提高传染病报告效率。”
“相关功能一定会在业务实战中不断完善和优化。”对于国家前置软件的应用前景,刘蕾充满信心,“未来,传染病风险提示场景将不断丰富,国家和省级平台的预警支撑将更加有力,从而促进传染病报告监测更快速、更精准。”
结合天津市试点经验,刘军认为,国家前置软件的优势不仅在于实时监测识别,还将体现在传染病智慧预警方面。当已确诊或高风险患者到医疗机构就诊时,国家前置软件基于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和动态风险评估规则库进行智能风险识别,将触发预警机制,提醒医疗机构做好传染病排查工作。
全市铺开着眼同步同质同效
“部署国家前置软件试点应用是对全市传染病网络直报队伍整体实力的一次检验,既检验了疾控机构的沟通协调组织能力和辖区管理能力,又检验了各级医疗机构依法落实公共卫生任务的协同能力。”刘军说。
7月起,在试点基础上,天津市在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推进部署国家前置软件。市级专班统筹,区级层面设立8个部署实施小组,各区配置区级专员,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在市级专班集中办公区,项目组织架构图、中心端任务和前置软件部署实施责任分工图、中心端任务和前置软件部署实施进度监测表等一目了然,刘军称之为“三图二表”工作制,按业务分类、施工程序,明晰各方责任及工作指标,每周更新进度,督促落实。
“在全市层面部署国家前置软件,重点要抓过程管理和同质化管理。”刘军说。在过程管理方面,由医疗机构填写在线进度表,明确不同阶段进展情况,针对重要时间节点、重要工作,区级实施小组可以为医疗机构协调相关资源,争取决策支持与信息共享。在同质化管理方面,定期召开线上会议,区级实施小组内配备的技术支持团队与医疗机构直接沟通并解决问题,区级专员也会不定期与医疗机构进行研讨交流,紧跟实施过程。
聚焦试点实施人员梯队建设,从5月起,天津市累计组织8轮次分类宣贯培训,疾控机构、医疗机构近1800人次参加培训。除了培训,市级专班还牵头设立了每周开放答疑日,线上线下同步,开展专项培训与答疑,区级专员、医疗机构及技术支持团队的相关人员都可参加。
刘军认为,国家前置软件正式部署应用,是一场技术引领下的模式创新,标志着传染病信息报告方式从传统的“被动报告”转向“主动感知”,切实提升了区域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下一步,天津市将锚定“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这一重要任务,进一步整合多渠道传染病监测数据与诊疗数据,持续加强医疗机构端数据质量监测和量化评估工作,推动实现国家前置软件“可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