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或可预测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
本报讯 (记者 崔芳 特约记者 王珺)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中心张忠涛教授、姚宏伟教授研究团队,在国际期刊《细胞》的子刊Med杂志发表了原创性研究论文。该研究阐述了肠道菌群在识别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抑制剂)治疗敏感患者中的作用,有望开发出新的生物标志物,为更多直肠癌患者预知新辅助治疗疗效提供了可能。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70%的直肠癌患者初诊时即为局部进展期。对于该阶段患者,国内外指南均推荐新辅助放化疗﹢外科手术作为标准的治疗方案。而且,近年来,术前进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逐渐成为新的热点。
北京友谊医院前期开展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经过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约40%的患者可获得病理学完全缓解(pCR),即经手术后的病理检查,直肠肿瘤全部退缩消失。该疗法可将pCR率提升至原来的3倍左右,大幅降低了直肠癌患者的术后局部复发风险,并有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然而,pCR只有在外科根治性手术后方可确定。如果能更早识别对新辅助治疗敏感的患者,可对患者临床完全缓解率进行更准确的预测,为潜在的pCR患者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策略,并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常用的有核磁评估、结肠镜检、直肠指诊等,但这些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寻求合适的准确的“标志物”至关重要。
肠道菌群作为人体的“第二大脑”,通常产生代谢物来影响调节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效果,调节抗肿瘤治疗应答,有可能从中找到可预测疾病预后的重要生物标志物。该团队探索了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中的肠道菌群动态变化,发现易促进结直肠癌进展的拟杆菌富集在治疗前的粪便菌群中,有益的微生物(如双歧杆菌和真杆菌)富集在治疗后的粪便菌群中。该团队还捕捉了有无疗效患者基线肠道菌群的差异,肠道核心菌——毛螺氏菌等富集在长程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良好的患者中,拟杆菌、变形菌、卟啉单胞菌等出现在治疗无疗效的患者中。
该研究还建立了预测疗效模型,该模型在外部结直肠癌、代谢性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型肺癌验证集中可分别达到83.3%、78.1%和77.8%的效能,进一步证明了该模型在不同癌种的稳定性和适用性。研究人员表示,在后续的二期研究中将进一步扩大标本量,以期得到更精准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