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掌宝宝”闯关记
□特约记者 姚家琦 通讯员 李雅雯
“5月23日,宝贝第一次尝到母乳。”
“8月13日,实施袋鼠式护理,宝贝第一次感受到妈妈怀抱的温暖。”
……
300多页病历资料、14次专家会诊、160个日夜,历经数次生死考验的胎龄仅23周2天的超早产儿小麒(化名),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和呵护下,近日终于达到出院标准,可以跟爸爸妈妈回家了。
今年5月17日,提早来到人间的小麒出生体重仅550克,身体只有成人手掌大小,被称作“巴掌宝宝”。出生当日,小麒被紧急从当地医院转入湖南省儿童医院超低早产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进行救治。
刚入院的小麒,面临一系列病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重度)、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颅内出血、凝血功能异常、新生儿败血症……
“医学上将出生胎龄小于28周的婴儿定义为超早产儿,将出生体重小于1000克的婴儿定义为超低出生体重儿。小麒太小了,才23周2天,各器官结构和功能均未发育成熟,呼吸微弱、体温低、血压维持不稳定,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一病区副主任庄严介绍。
胸片提示小麒左侧张力性气胸,胸腔穿刺无法抽尽气体。庄严紧急联系心胸外科专家会诊,然而体重仅550克的小麒肋间隙难以置入胸腔闭式引流管。多学科团队经研究讨论,决定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后接负压吸引装置的方式进行救治,此项操作难度极高。看着监护仪上小麟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逐渐稳定,大家都长长舒了一口气。
23周出生的超早产儿小麒肺部发育仍处于小管期,没有肺泡甚至没有囊泡,难以维持正常呼吸。小麒出生后不到1周,胸片提示网织样改变;出生后1月,胸片显示仍几乎为“白肺”。
怎么办?庄严带领团队攻坚,予以有创呼吸支持近100天,纯氧接近2个月。几经曲折,在雾化、拍背、袋鼠护理、抗炎等帮助下,小麒在出生130天后终于成功撤离呼吸机,呼吸功能有了明显改善。
呼吸关、喂养关、感染关、营养关……面对小麒复杂凶险的病情,新生儿科团队组建“二对一”的特医特护组,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24小时无缝隙值班坚守在小麒床旁,时刻关注患儿病情的微小变化,以确保小麒得到最全面、最细致的照护。
“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努力保住这个孩子。”小麒妈妈姚女士因为宫颈机能不全曾经失去过一个孩子,她和丈夫的态度十分坚决。该院新生儿科在了解了小麒的家庭状况后,与医院病友服务中心(社工部)一起为其申请了慈善基金支持,极大地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联系了爱心机构为小麒父母提供免费住宿,让他们安心陪伴孩子治疗。
目前,小麒的神经系统发育良好,体重也增长到了3600克。庄严表示,小麒是该院建院以来成功救治的最小胎龄早产儿,也是省内成功救治的胎龄最小超早产儿之一。对于小麒来说,出院并不意味着他离开新生儿科医护团队的视线,在即将开启的早产儿随访阶段,曾经救治过小麒的“临时爸妈”将继续紧密追踪和关心小麒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