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安全,也要吃得营养
本报记者 吴少杰
11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食品安全和营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有关情况。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涵盖340多种食物种类
在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长田建新介绍,我国有1610项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包含2万多项指标,涵盖全部340多种食物种类,覆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从原料到产品的各个环节、从婴幼儿到老年人全人群,可有效保障群众饮食安全。
田建新说:“比如,去年我们在修订乳粉和调制乳粉标准时,对牦牛乳粉、骆驼乳粉、马乳粉等特色乳粉制定了标准指标,使特色乳品的多元化发展有了依据。2021年修订婴儿、较大婴儿和幼儿的配方食品标准,将胆碱、硒、锰等可选择添加成分升级为必须添加,使那些需要添加辅食的婴幼儿能够比较全面均衡地获得营养支持。据了解,目前相关企业已经全部按照新国标完成产品的升级迭代,相关产品的销售额达1300多亿元。”
田建新介绍,地方有一些区域性特色食品原料,如果没有标准,只能作为初级农产品在农贸市场销售。区域性特色食品原料如果要进行深度加工,做成包装食品,就需要制定地方标准。
“目前各省一共制定地方标准100多个。”田建新表示,有了标准以后,相关产品就可以从地方走向全国。根据有关资料,广东新会的陈皮,在2018年地方标准制定后,几年间产值就增加到100多亿元。
在国际标准方面,中国担任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主持国,也是国际食品法典亚洲区域协调委员会的主持国。田建新介绍:“我们主动引领和深度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为国际标准提供中国信息、中国依据。比如牵头制定粽子、饺子亚洲区域的标准,标准发布后带动我国粽子出口到北美、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供需两端发力保障吃得更营养
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进行居民食物消费量的测算,对照健康标准推荐的需要量,了解居民的实际摄入水平。结果显示,居民烹调油摄入过多,超过推荐量的1/3;大豆、奶类、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量明显不足,不到推荐量的一半;禽肉、水产和蛋类也存在一定不足。
田建新介绍,为保障大家吃得更营养,国家卫生健康委主要从两个方面发力。在需求侧方面,引导群众培育健康饮食的消费需求。针对居民饮食摄入明显“超得多、缺得多”的情况,国家提出调整饮食结构的优先方向:减油、增豆、加奶,部署专项宣传,并发布30条核心信息,通过各个网站和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报道。
在供给侧方面,推动社会生产提供更多群众需要的营养产品和服务。一是加强标准的引领。通过制定标准,比如婴幼儿配方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食品、营养强化剂、老年食品、运动营养食品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引导企业营养化转型,从“生产什么群众就买什么、吃什么”转向“群众吃什么、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主动优化食品供给。二是与农业农村部门协作推进双蛋白工程。指导各地建设区域性营养创新平台,鼓励研发营养健康食品。三是适应高脂血症、糖尿病、痛风、肥胖等营养相关慢性疾病人群的需要,编制食养指南,以及运动和饮食营养建议,帮助指导群众防控疾病。四是加强营养健康环境建设。联合有关部门,在单位食堂等集体供餐场所带头开展反食物浪费、促营养健康专项行动。在全社会开展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培育营养指导员,在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等开展营养指导。
田建新说:“营养是大家的事,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动员相关部门、单位以及家庭和个人,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共建共享,以更高水平的食品安全和营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