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镜妈妈”带孩子“追光”,专家建议还应查眼底
先天性高度近视的发病率相对比较低,可能是跟遗传因素有关,但我要重点提醒的是,这类患儿必须先去看眼底病科,排查是否是眼底病引起的病理性高度近视!及时发现病因才不会错过最好的治疗时间。12月13日,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主任李丽华教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近日,一位网名为北镜妈妈的母亲,在网上分享了自己带一对儿女一路追逐阳光的视频,引发关注。她的儿子在4岁时确诊为了先天性高度近视800度,女儿在1岁又被查出高度散光350度,于是,她会在冬季带着两个孩子到海口、珠海、上海等地追光,让孩子在阳光下进行户外活动,延缓近视的进展。
李丽华教授介绍,实际上,高度近视密集发生的时期一般是在高中,主要是因为近视度数不断累积造成的,如果家有先天性高度近视孩子,家长需要及时带孩子做眼底照相检查,包括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等,还可以做个基因检测,也就是要首先排查其高度近视是否是病理性近视,还是先天性眼底病的表现。
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主任李丽华教授
先天性高度近视依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度数不断增加,而且度数的增加速度还会比较快。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屈光科主任医师朱梦钧教授在12月13日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高度近视的矫正手段不但会变少,而且可能对各种矫正方法的敏感度都不太高、效果都不太好,比如高度近视人群配戴离焦框架眼镜的效果,要比低度数人群的效果大打折扣。
李丽华教授建议,如果孩子是单纯的高度近视,在矫正方法上建议选择个性化的RGP(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或者巩膜镜,为患儿提供更好的视觉品质,更利于近视防控。
两位眼科专家都认可多接触阳光、减少近距离阅读、调整作息、保证睡眠、合理膳食、调整灯光等环境对近视防控有好处。不过,多数临床研究表明,户外活动只在未发生近视的时候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对近视后的防控作用会比较小。朱梦钧教授说,但如果孩子因此就不做户外活动,反而在室内近距离用眼,那肯定会加速近视度数的增加。所以,我们还是鼓励近视孩子多做户外活动。
此外,有关近视的研究文献显示,冬天户外的亮度比夏天相对低,冬天亮的时间比夏天短,季节的差异确实会影响近视防控。
对于北镜妈妈女儿出现高度散光的问题,朱梦钧教授表示,一般,孩子出生后常会存在散光的情况,但从出生到四岁之间,散光度数会有比较大幅度的改变,而四岁之后,散光的度数将很少变化。因此,家长不用过于焦虑,可以随访观察孩子散光的变化。不过,还是应遵医嘱积极采取佩戴框架眼镜等治疗手段矫正散光,避免散光度数太高引发弱视,成年以后可以选择采取激光手术矫正一部分散光。如果孩子的散光度数在不断增加,则需要警惕是否出现了圆锥角膜等病理性眼病。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