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筑牢免疫屏障增砖添瓦
□ 本报记者 段梦兰
免疫规划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在免疫规划和预防接种岗位上,预防接种和疾控工作者始终坚守,以实际行动筑牢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免疫屏障。
在近日由国家疾控局主办的2024年全国预防接种技能竞赛上,从初赛中脱颖而出的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96名预防接种和疾控工作者齐聚现场、同台竞技。丰富的竞赛环节全面考察了选手们的综合实力,更令选手们感受到这不仅是一场竞赛,更是一次练本领、增技能、凝共识、促提升的好机会。
25个考查点得分率为100%
历时一天半的竞赛分为个人竞赛和团体竞赛两部分,个人竞赛的奖项按疾病控制组和预防接种组分别设置。其中,96名参赛选手首先要在1天内完成个人理论笔试和实践技能操作考试。
11月12日11时,个人理论笔试结束。在1小时的笔试时间,参赛选手们需要完成共计18页的试卷。
“考题覆盖面很大,有基础题,也有上难度的。绝大部分与日常工作息息相关,是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此次竞赛疾病控制组个人一等奖获得者、福建省疾控中心免疫规划所副主任医师吴瑞红说。
据介绍,此次竞赛按照竞赛大纲要求建立了题库,笔试部分有55%的题目来源于题库,45%的题目为中国疾控中心自主命题。考查内容覆盖了政策法规、理论基础、预防接种、疾病防控等多方面,涵盖了免疫规划和预防接种全维度、全链条、全周期工作内容。
“有一部分拔高题的内容,基层人员平时接触较少,比如疫苗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等。”此次竞赛预防接种组个人一等奖获得者、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医院预防保健科主治医师郭丹表示,这需要参赛者有更广的知识面和全局的视野。
赛后,组委会对竞赛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在笔试的98个考查点中,有25个考查点得分率为100%,48个考查点得分率超过80%。”中国疾控中心免疫中心主任尹遵栋介绍,从个人理论笔试的得分情况看,大家整体成绩非常好,这反映出绝大多数选手知识相对扎实,尤其是免疫程序和疾病防控知识掌握得非常好。
66.7%的选手来自基层
11月12日13时30分,参赛选手们开始抽签进入候考室。15分钟后,疾病控制组和预防接种组的实践技能操作考试准时开始。
在引导员指引下,穿好白大褂、戴好帽子和口罩的郭丹深吸一口气,走进预防接种组实操考场。摆在她面前的是几道实操题目:一是根据给定情形判断应注射的疫苗种类并口述理由,给出疫苗接种建议;二是模拟为受种者注射疫苗并口述相关操作要点;三是针对考题中设置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口述处置要点。
“实操题目设置和考查要点非常贴近平时的工作。可以说,平时我们要做什么、可能会面对什么情况,竞赛就考察了什么。”对有7年基层预防接种工作经验的郭丹来说,规范操作不是难点。而在竞赛状态下如何能克服紧张情绪、顾及更多细节,则对参赛选手们的知识掌握程度、操作熟练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考场上,完成“三查七对一验证”,规范将疫苗注射进模拟受种者体内,这一过程仅需不到5分钟,但这背后,凝聚的是预防接种工作者多年一线工作积累的技术和经验。
尹遵栋介绍,参加预防接种组实操考试的96名选手中,66.7%的人来自基层预防接种门诊。“赛后对预防接种组实操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各位参赛选手在操作要点、规范性方面交出了十分亮眼的成绩单。这体现出基层预防接种工作者对日常接种服务的关键要点掌握得十分牢固。”
相对来说,疾病控制组的考题则让部分参赛选手犯了难。疾病控制组实操考场考题涉及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DPV)疫情处置和预防接种单位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两部分,对参赛选手的综合能力、疫情风险研判及应急接种组织实施水平、精细化管理能力都是极大考验。
得益于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和丰富的现场疫情处置经验,吴瑞红整理思绪、顺利回答出了第一部分。而面对第二部分,哪怕有20年工作经验,初次看到题目时,吴瑞红心里仍“咯噔”了一下。不过,冷静思考后,她迅速理解了考查要点,并从疫苗使用管理、冷链系统管理、预防接种实施、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展开回答。
赛后的竞赛结果分析显示,疾病控制组实操分数相较预防接种组实操分数来说整体偏低。“一方面,疾病控制组的多数选手来自市、县级疾控中心,由于VDPV事件相对较少见,在VDPV疫情处置和风险研判等方面,市、县级疾控中心人员相对缺乏经验。另一方面,即便是市、县级疾控中心人员,预防接种单位规范管理也需要一定经验积累和能力提升后才能掌握得较好。”尹遵栋分析,这意味着未来应加强对疫情应对处置的相关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相关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各级疾控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
始于赛 不止于赛
11月14日9时,备受瞩目的团体竞赛拉开帷幕。此次参赛的32支代表队每队由3名参赛选手组成。根据赛制规则,每支代表队3名参赛选手的个人竞赛成绩(含理论和实操)平均分最高的8支代表队进入团体竞赛。
团体竞赛分为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3个环节,知识点覆盖疾病防控、数据分析、预防接种服务等知识模块。“68道题目涵盖了16种疾病、13种疫苗;题型多样,单选题、多选题各占一半,风险题分为三级难度。”尹遵栋表示,团体竞赛全面考查选手们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记者注意到,团体竞赛中的试题不仅涉及许多国际国内真实热点事件和案例,还有许多涉及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这进一步要求选手们具备全球化视野、创新运用和数据分析能力。
经过激烈角逐,广东代表队、广西代表队、浙江代表队获得此次竞赛团体一等奖。作为广东代表队一员,来自广东省广州市疾控中心的黄勇在团体竞赛的赛场上多次举起话筒、沉着冷静回答问题。“在赛场上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只能有一位,但实际上每一个选择、每一个答案都是团队协作、共同商讨的结果。”黄勇告诉记者。
不论是在现场参赛,还是过去一段时间参加省里组织开展的集中轮训,都让黄勇和队员们的业务能力有了更全面的提升。“尽管都从事免疫规划和预防接种相关工作,但我们来自不同单位,负责的工作内容也不尽相同。”黄勇说,大家聚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补充,方能将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展现在赛场之上。
始于赛,不止于赛。如何借助竞赛培养一批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并重、理论功底与实践技能兼优的预防接种人才,成为所有参赛代表队进一步思考的内容。
在广东省疾控局卫生免疫处负责人疏俊看来,竞赛是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强化人才能力建设的重要契机,对于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免疫规划和预防接种工作更上一层楼有较大作用。
“经过选拔来参加全国竞赛的选手们是目前在免疫规划和预防接种岗位的优秀代表,同时也是广大预防接种工作者的一个缩影。”广东省疾控中心免疫所副所长刘隽表示,更好地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用好人才,切实增强队伍力量、凝聚良好氛围,将竞赛成果和经验转化、交流,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方向。
据悉,据不完全统计,自2024年5月国家疾控局印发《2024年全国预防接种技能竞赛实施方案》以来,全国有20万余名预防接种和疾控工作者参与到各级预防接种技能竞赛中。不论最后是否成为代表各省份参赛的“三人组”成员来到全国竞赛现场,选手们都以竞赛为契机,努力找准差距、补齐短板,同时更坚定了共筑免疫屏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