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先天性聋儿“到达”有声世界
本报讯(通讯员 张立芹 王敬霞 特约记者 段文利)“木木,木木,木木……”近日,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的听力检查室内,一名两岁的先天性聋儿随着妈妈的呼唤,时不时转过头。一个多月前,木木(化名)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接受了OTOF基因治疗手术,这是北京协和医院开展的首例耳聋基因治疗。
目前,木木已完成6周随访检查,各项听力检测指标较术前明显提高。OTOF基因治疗不仅为先天性耳聋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帮助他们回到有声世界,还为探究更多其他基因突变所致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半年前,已一岁半的木木仍“沉默无语”,这引起了家人的重视。在当地医院完善听力检测后发现,木木有双侧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进一步进行基因检测后被诊断为——DFNB9先天性耳聋。这是一种由OTOF基因突变所致的听神经病。
耳蜗能将人们听到的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再传入大脑,从而感受到声音。这个过程的一个关键步骤是耳蜗的毛细胞和听神经纤维之间的突触前膜释放突触囊泡,将神经递质传递到突触后膜,从而实现信号传递。而像木木一样的DFNB9先天性耳聋患者的耳蜗正是由于缺乏OTOF基因编码的正常结构的蛋白质,导致突触前膜无法正常释放突触囊泡,从而无法实现声音信号向电信号的转化,因此他们的大脑无法感知到声音。该疾病目前尚无获批的治疗药物。
今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学系主任高志强教授、耳鼻喉科副主任冯国栋教授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舒易来教授团队达成合作协议,加入由舒易来教授牵头的“RRG-003AAV治疗DFNB9先天性耳聋的安全性、耐受性及初步疗效研究”研究项目中。该研究通过内耳给药手术,对OTOF基因突变所致先天性耳聋患者进行基因药物治疗。RRG-003是全球第一个成功治疗耳聋的基因药物,由AAV1病毒双载体携带OTOF表达基因(表达otoferlin蛋白),经耳蜗给药后可将目的基因转入内耳毛细胞,合成功能正常的otoferlin蛋白,以恢复毛细胞和听神经纤维之间的神经递质传递功能,从而实现改善听力的目标。
经多次会诊和严格筛选检查,木木幸运地成为北京协和医院接受耳聋基因治疗手术的首名患者。
9月2日,手术团队利用支撑耳内镜技术,将RRG-003基因治疗药物由外耳道入路完成内耳药物递送,弥补缺失的OTOF蛋白功能。1周后,木木在家人的陪同下出院。
术后,木木对声音产生了反应,甚至还试图用并不太流利的声音召唤一只宠物猫。“目前,她的伤口愈合很好,对声音的敏感度也在逐渐提高。”相关医生介绍,术后第6周的随访检查结果显示,患儿情况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据介绍,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新生聋儿,其中60%与遗传因素,也就是基因缺陷相关。OTOF基因突变是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的原因之一,影响了大约41%的婴幼儿听神经病人群。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基因治疗被认为是根治遗传性耳聋最有潜力的方式之一。“将积极完善流程与给药技术,推动耳聋基因治疗发展,希望能惠及更多耳聋患者。”该院耳鼻喉科主任吕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