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MO支持33天 重症军团菌肺炎患者得救了
近期,湖南省长沙市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为一位重症军团菌肺炎患者开展了长达33天的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V-ECMO)辅助治疗,成功挽救了其生命。这是该院开展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以来,ECMO支持时间最长的患者,标志着长沙市第四医院重症救治能力有了跨越式进展。
9月25日,72岁的成先生因发热、乏力伴呼吸困难,来到长沙市第四医院岳麓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经常规抗感染及无创呼吸机治疗后,成先生的呼吸困难并没有改善,在吸入100%纯氧的情况下,他的血氧饱和度仅能维持在80%左右,胸部CT检查显示双肺有弥漫性严重病变(俗称双肺“白肺”)。
9月26日,成先生被转入重症医学科。重症监护室(ICU)医护团队立即为成先生施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以及肺保护通气+俯卧位通气等呼吸治疗措施。
不久后,终于找到导致成先生重症肺炎的病原体——军团菌。军团菌肺炎属于暴发性肺炎,一旦感染,病情进展非常快,极易导致死亡。此前虽然已针对性地为成先生使用了抗军团菌感染药物,但由于重症军团菌肺炎已严重侵蚀了成先生的肺组织,其病情在短期内并无改善,在纯氧通气和俯卧位通气等治疗措施同时发力下,其血氧分压仍很低,患者也因严重缺氧而逐渐出现了血压下降和尿量减少,生命危在旦夕。
“患者的感染病因已经明确,相应药物也用上了,必然会有疗效,但患者的状态恐怕难以等到疗效产生的那一天。因为严重缺氧持续的话,其全身器官功能会迅速恶化,直至死亡。我们应该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胡赛主任医师为此再次组织危重病例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既然常规使用呼吸机和俯卧位通气等方法已无法纠正缺氧,只能使用ECMO这个“终极救命神器”为成先生搏一把。在征得家属同意后,胡赛立即带领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为成先生实施了ECMO置管和预充。随着体外转流通路的建立,暗红色的血液顺利从股静脉流出,在ECMO设备中完成氧合和气体交换后,转变为鲜红色的血液,再通过颈内静脉回输患者体内,为全身各器官组织提供了良好的氧输送,成先生的血氧饱和度从83%迅速提升至100%。
在与“死神”的交锋中,医护人员虽然取得了暂时性胜利,但由于成先生双肺有弥漫性严重病变,为防止继发进一步的肺损伤,仍需为他实施极低潮气量的超级肺保护通气以及俯卧位通气治疗。而成先生的全身脏器在经历了缺氧和感染打击后,心脏和肾脏出现了一过性的功能衰竭,ICU医护团队必须增加血流动力学监测、体温管理、血液净化等手段,保护其全身多脏器。但对于一个持续需要ECMO支持的患者来说,同时进行俯卧位通气、血液净化,极大地增加了管理和护理难度。在此过程中,ICU医护团队需要频繁变动患者体位,还要时刻防止体外循环管路脱出,并预防随时都可能发生的血流感染、肺部感染、体外循环管路血栓、抗凝剂相关出血等一系列操作风险。此外,为了动态、全面评估成先生的肺部感染愈合情况,每周需离开ICU进行CT检查一次,搬运过程中稍有不慎便会管路脱落造成大出血,导致患者严重失血和缺氧……成先生的ECMO管理难度呈指数级别上升。
这是一场与“死神”的极限拉锯战,ICU医护团队一刻也不敢放松,他们迎难而上,不断分析和总结经验,优化救治策略,陪伴患者过五关斩六将。为战胜“死神”,长沙市第四医院医务部、护理部、感染管理部等部门也多次指导患者综合管理、协调院内优质资源,输血科、药学部、医学影像科、超声诊断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肾脏风湿免疫科、消化内科、康复理疗科等科室也多次参与会诊,进行专业指导。
在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成先生的肺功能一天天改善,在经历了33天的ECMO支持后,他顺利通过了断氧试验,成功撤离ECMO,之后的半个月内相继撤离了呼吸机和血液净化设备。目前,成先生已顺利出院,正在进行相关康复治疗。
编辑:李宁 王政清
审核:万懿 王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