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前沿
-
摩擦起电功能材料让医用口罩更耐用
科技日报讯 (记者颉满斌)11月8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王道爱研究员团队设计了一种基于氢键增强的复合聚乙烯醇(PVA)基摩擦起电功... -
3D打印机械手有了骨骼、韧带和肌腱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一家美国初创公司的研究人员使用最新激光扫描技术,首次成功打印出一只机械手,其中包含由不同聚合物制成的骨骼、韧带和肌腱。这项新技术使一次性... -
觉醒系统触发记忆编码新机制揭示
科技日报重庆11月9日电 (记者雍黎)9日,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何超教授和胡志安教授团队在《神经元》杂志发表题为《下丘脑食欲素触发内侧内嗅皮层γ振荡调控空... -
抗炎脊髓贴片可修复椎间盘突出
据最新一期《科学·转化医学》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纳米纤维修复贴片,其中包含一种受张力激活的抗炎药物,可用于纤维环(椎间盘软中心周围的坚韧环... -
细菌与病毒因“军备竞赛”快速进化
科技日报北京11月9日电 (记者张梦然)生物学家现在可看到进化在更快的时间尺度上发生,而不是达尔文所设想的那样缓慢、渐进的过程。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研究人... -
人造皮肤组织中首次3D打印出毛囊
由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科学家领导的团队首次在实验室培养的人类皮肤组织中3D打印出毛囊。尽管距离设计出能长出头发的皮肤移植物还需几年时间,但这项研究在再生医学和... -
新型可穿戴设备能“识音辨病”
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推出一款新型软质、微型可穿戴设备,其性能远远超出了医生听诊检查时获得的间歇性测量结果。这些设备轻柔地黏附在皮肤上,可在身体任何区域的多个... -
人类健康风险因素关联度重新量化
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10日发表的10篇论文合集中,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标准化方法,量化了风险因素(如吸烟和吃未加工红肉)与健康结果之间关联的证据强度。这一... -
慢性鼻窦炎发病机制研究获进展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吕威教授团队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免疫学系何维、张建民教授团队研究发现,ALOX15+巨噬细胞是影响和调节嗜酸性慢性鼻窦炎... -
新方法远程控制运动员身体负荷
俄罗斯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可控制运动员身体负荷的新型远程方法,其特点在于远程确定心率变异性指标。该方法有望改善心电图记录的精确度以及获得更准确的数据。相关研究... -
医药创新,服务人民健康(新时代新作为)
达伯舒等7款创新药获批上市,覆盖治疗肺癌、肝癌、食管癌和胃癌等高发癌种和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等自身免疫疾病,150多万国内患者从中获益……20... -
以毒攻毒!疱疹病毒“变身”癌症克星
科技日报北京9月26日电 (记者刘霞)英国科学家在近期举办的2022年欧洲肿瘤医学会(ESMO)上提交论文称,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一种经过基因改造的疱疹病毒... -
研究发现半脑就能识别文字和面孔
一项关于大脑可塑性和视觉感知的研究发现,儿时接受过切除一半大脑手术的人,80%以上的时间都能准确识别出两个单词或两张脸之间的差异。考虑到切除的脑组织的体积,... -
细胞疗法或让脊柱裂胎儿恢复正常
3个脊柱裂胎儿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健康中心接受细胞治疗后出生。研究人员称,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试验,是世界上首次将手术与干细胞相结合的独一无二的... -
机器人胶囊可将药物送入消化道
科技日报北京9月28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在发表于最近的《科学机器人》杂志的一项最新研究中,美国布列根和妇女医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药物胶囊,有... -
人在清醒时大脑也会“放空”
最新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清醒时走神是一种自然现象——即使有时候这种现象十分恼人。 欧洲研究人员开展的大脑成像研究挑战了人类大脑会不间断思考的观念,并指出“大... -
新冠病毒鹿传人证据出现
科技日报北京11月15日电 (记者刘霞)加拿大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微生物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他们在魁北克南部三只鹿的鼻拭子样本内发现了新冠病毒遗传物质,... -
真菌性脓毒症潜在治疗靶点被发现
科技日报讯 (记者雍黎 通讯员龙利蓉)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该院医学检验科曹炬研究员团队的最新研究发现,颗粒蛋白酶前体(PGRN... -
靶向伴侣蛋白药物有望对抗新冠
科技日报北京11月16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据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美国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中心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一种名为GRP78的伴侣蛋白在导致新冠病... -
神经假体解码大脑活动拼出句子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8日报告一项神经科学最新研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团队开发了一种新设备,能够在一名失语瘫痪患者无声地尝试拼读出词汇时,解码被试者的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