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前沿
-
国内首条中药口服液条包生产线投产
记者近日从中药制药共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共性技术实验室)得到消息:由该实验室为主体研制的国内首条中药口服液条包生产线已建成投产。该项目最大的特点是... -
先天免疫细胞中心功能发现
近日,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先天免疫细胞的中心功能,并展示了治疗过敏的可能方法。相关成果已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人体免疫系统由两个... -
磁共振成像新技术“看清”大脑神经活动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9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韩国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可使用磁共振成像(MRI)在毫秒级时间尺度上,非侵入性地跟踪大脑信号的传播。这项... -
新研究对卒中患者取栓后血压管理提供标准依据
科技日报讯 (白进 记者张强)脑卒中是导致我国成年人群死亡和残疾的首位病因。如何通过规范化的围术期管理最大化程度改善患者预后,一直是全球脑卒中领域的重大科学... -
科技让西红柿更有滋味儿
消费者想吃何种味道的西红柿,种植者就能把它种成什么味道。这一场景发生在山东省德州市天衢新区智慧农业产业园里。春节期间,该园区“西红柿可定制新滋味”的新闻登上... -
打一针疫苗就能不得癌?没那么容易
密胺碗是“夺命碗”吗?真有一种疫苗打一针就可以不得癌症吗?孕妇拍胸片会致使宝宝畸形吗?……最新一期的“科学”流言榜揭晓,将近期最热门的健康流言“一网打尽”。 ... -
“指尖”上轻松监测心脏保健康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对人们日常健康管理逐渐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一个可能的方面是监测心脏。 近日,一项研究为这一愿景带来新的可能,人们可能很快就能在家中通过使... -
亚硫酸盐还原酶变毒药为食物
德国研究人员近日发现一种具有同化特性的原型亚硫酸盐还原酶,通过这种特殊的酶,产甲烷微生物可将对其有害的亚硫酸盐转化成生长所需的硫化物。该研究提供了对进化的新... -
研究发现卒中患者取栓再通后血压管理下限
据新华社上海电(记者龚雯、丁汀)日前,国际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刘建民教授团队临床研究的最新成果——“急... -
生物相容植入物可治疗骨病变
【创新连线·俄罗斯】 俄罗斯研究人员制造出新的生物相容性钛金属结构和具有合成生物活性磷酸钙矿物涂层的植入物,用于治疗骨病变患者。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临床表... -
独特基因让频繁患癌女性康复
一名极易患肿瘤的西班牙女性最近引发关注。这名女性曾先后罹患12种不同的肿瘤,其中5种是恶性的,但在治疗后“完全康复”!西班牙国家癌症研究中心(CNIO)科学... -
新型电子皮肤可实时检测生理信号
近日,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兰伟教授领衔的柔性电子科研团队在电子皮肤领域取得新突破。团队提出的一种一体式自供能全透明柔性电子皮肤,一改先前穿戴不方便、不美观... -
新冠导致嗅觉丧失关键原因找到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一组科学家表示,一些人在感染了新冠后未能恢复嗅觉的原因与嗅觉神经细胞持续受到免疫攻击以及相关细胞数量减少有关。这一发现21日在线发表在《科... -
脓毒症免疫抑制发病机制有了系统解读
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全球每年有超过1800万严重脓毒症病例,不过其根本发病机制尚不清楚。12日,记者从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获悉,由该院蒋建新院士联合... -
进化思维如何改变医学?
“进化”一词似乎只有在谈论历史长河时才出现,但实际上,它每天都在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举例来说,抗生素耐药性的演变,其实就属于进化范畴的问题,而肥胖等现代健康问题的...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易怒神经机制揭示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往往易被激惹,表现为极易生气、激动、愤怒,甚至有攻击行为。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团队近日在国际期刊《细胞通讯》发表... -
澳大利亚研究:长期新冠症状影响不容忽视
新华社堪培拉10月13日电(记者岳东兴 白旭)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近日发布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研究中发现,在感染新冠病毒的澳大利亚成年人群体中,近三分之... -
女性更易患阿尔茨海默病机制发现
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发现了阿尔茨海默病分子病因的线索,或可解释为什么女性患这种疾病的风险更高。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研究人员... -
脂质纳米颗粒有望“大显身手”
在应对新冠肺炎的鏖战中,脂质纳米颗粒(LNP)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引发极大关注。英国《自然》杂志网站2月22日报道指出,除用于研制新冠疫苗,LNP还可应用于治疗... -
紫外线美甲灯或有损人体细胞
据近日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一项研究显示,用于固化凝胶美甲的紫外线指甲油干燥设备可能比以前认为的更能引起公众健康问题。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研究人员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