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前沿
-
利用半合成生物传感器揭示辅酶A代谢平衡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特任教授薛林课题组与国外同行合作,构建并利用半合成生物传感器揭示辅酶A(CoA)细胞内的代谢平衡,相关研究成... -
孕期饮酒会改变婴儿大脑结构
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一项新的核磁共振研究显示,在怀孕期间,即使少量或适量饮酒,也会改变婴儿的大脑结构并延缓大脑发育。研究结果将在今年的北美放射学会年会上公布。孕... -
治疗糖尿病,医学界又贡献了新招术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类代谢性疾病,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 -
白求恩精神在这里升腾(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的白求恩雕像。 资料图片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党委书记柳克祥(右一)为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急诊手术。 受访者供图 援萨摩亚医疗队肾... -
实验性通用疫苗能预防已知流感毒株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基于信使核糖核酸(mRNA)分子的实验性通用流感疫苗,在动物试验中,这款疫苗可诱导小鼠和雪貂对所有20种已知的甲... -
急性新冠肺炎新生物标记物现身
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免疫学前沿》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急性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血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6(IL-26)的水平升高,且高IL-26水... -
单纯疱疹病毒1型与阿尔茨海默病联系机制揭示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原因尚未明确。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治愈方法或药物。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在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和药物方面不断... -
早期生命发展环境出现更清晰证据
一项对地球上最古老岩石碎片的研究提供了一些迄今最有力的证据,表明至少在32.5亿年前,地球的地壳在以类似于现代板块构造的方式进行着推拉。这项研究还提供了地球... -
光控药物有望精确治疗癌症
西班牙科学家开发出一系列光敏分子药物,这些药物可被外部光激活,从而实现更局部化和可控的生物效应。最新研究表明,光药理学(受光控制的药物)为高度特异性治疗铺平... -
“三合一”产前筛查技术高效防控出生缺陷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黄荷凤团队研发了一种全新的无创产前筛查(NIPT)方法,首次实现了对染色体病和单基因病的同步筛查,同时大幅提高了... -
新型水凝胶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
3月21日,科技日报记者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李俊杰教授团队成功研发新型水凝胶,该水凝胶可有效抑制心室重塑,促进血管再生并恢复心脏电生理功能。相关研究成果日前... -
每天快走11分钟,降低早逝风险
科技日报北京3月1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剑桥大学领导的一项最新大规模分析证实,如果每个人的身体活动量至少达到推荐水平的一半,那么十分之一的早逝是可以避免的... -
AI筛查阿尔茨海默病准确率达75%
科技日报宁波2月6日电 (洪恒飞 高晓静 记者江耘)“通过眼科图像采集和图像的智能化分析,团队开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筛查模型,对多个社区人群的阿尔茨海默病筛查... -
ATF7转录调控因子 可降低老年个体炎症水平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孔庆鹏研究员团队与该研究所何永捍研究员团队,联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李吉教授团队,发现长寿老人的多种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下调。这种低炎... -
儿童肥胖相关基因变异揭示
英国《自然·代谢》杂志近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与严重儿童肥胖有关的一种新的遗传机制。这是一个与饥饿控制有关的基因异常表达导致的基因重排,大多数肥胖的常规基因检... -
新化合物有望克服现有抗抑郁药缺陷
前三代抗抑郁药物都有一个缺点,就是延迟起效。周其冈团队开发的解偶联先导化合物ZZL-7能够快速起效,有可能克服第三代抗抑郁药物依赖于5-HT自身受体脱敏的缺陷,... -
微创治疗多发骨折
医生运用骨科机器人天玑进行微创治疗。 北京积水潭医院供图 本报北京电(陈得)10月27日,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数字化手术室,该院院长蒋协远和智能骨科病房主任... -
每周一到两次走八千步可降早逝风险
科技日报北京3月30日电 (记者刘霞)日本和美国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每周散步一到两天,步数超过8000步,即可显著降低早逝的风险。相关研究刊发于最... -
新生物标记可识别胰腺癌早期风险
美国杜克大学科学家发现了一组生物标记物,可帮助区分胰腺囊肿会恶化成癌症还是保持良性。在此基础上,医生们有望在肿瘤扩散之前将其清除,从而降低胰腺癌的发病率。相... -
鼻喷新冠疫苗获批紧急使用
12月5日,科技日报记者从福建省科技厅、厦门大学获悉,日前,由该厅立项支持的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成果——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肺炎疫苗(以下简称“鼻喷新冠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