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前沿
-
科学家设计基因调控回路延缓衰老
人类的寿命与个体细胞老化有关。3年前,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一组研究人员破译了衰老过程背后的基本机制。在确定了细胞衰老过程中遵循的两个不同方向后,研究人... -
“过劳肥”大脑机制揭示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佳欣)当人感到“压力山大”时,一份高卡路里的零食似乎是一种慰藉,但这样的“搭配”并不利于健康。据发表在最新一期《神经元》杂志上的论文,澳... -
科学家找到乳腺癌细胞的淋巴转移通路
我们团队发现乳腺癌转移细胞在“跑”向腋窝淋巴结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细胞能量代谢模式,从而支持自身突破转移路径上的各种障碍,最终完成远端转移。 余科达... -
AI算法非侵入性筛查试管婴儿胚胎
科技日报北京12月25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最新一期《柳叶刀·数字健康》发表的一项研究,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新开发出一种人工智能(AI)算法,可避免... -
肥胖会破坏大脑对营养物质应答
科技日报北京6月12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自然·代谢》杂志12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大脑对特定营养物质的应答在肥胖个体中会减弱,而且减重后也不会恢复。研究... -
超声波让动物陷入“可控长眠”
《自然·代谢》5月25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通过定向头部的超声脉冲可诱导在小鼠和大鼠中出现可逆的冬眠样状态。这一非侵入性方法暂时激活了脑中的神经细胞,导致... -
阻止两个蛋白结合可减轻心肌细胞损伤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从哈尔滨医科大学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学院杨宝峰教授团队首次发现干扰p53和ASPP1蛋白的相互作用,可减轻心肌细胞损伤... -
专家: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最好在5天之内使用
人民网北京1月9日电 (记者孙红丽)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第十版诊疗方案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会上,有记者问,在抗病毒救治中,小分子药物主要能... -
“不饿,就是馋”是怎么回事?
《自然·神经科学》发表的一篇论文报告了一种神经影像特征,可用于预测药物和食物渴求的强度。对使用药物或进食的渴求,被认为是药物滥用或过度进食的驱动因素。药物或食物... -
新方法让癌细胞死于压力
瑞典和法国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成功开发出一种能够杀死侵袭性脑瘤——胶质母细胞瘤的方法。通过用对接分子阻断细胞中的某些功能,研究人员可让癌症死于压力。相关研究发... -
新型半导体纤维或可修复神经损伤
神经损伤后,利用仿生原理,制造一种新型半导体纤维器件并植入人体,模拟天然神经功能,恢复“阻断”的神经通路,实现信号传导。目前,“人造神经”正走向现实,并有望用于... -
脂质纳米颗粒有助治疗遗传性失明
据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和俄勒冈州立大学药学院的科研团队合作,在动物模型中证明了使用脂质纳米颗粒(LNP)和信使核糖核酸(mRN... -
国外优势毒株会在我国引发新一轮流行吗
“BQ.1和XBB是新的奥密克戎变异分支,它们在一些欧美国家已经成为优势毒株。”在12月20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介... -
大脑成像揭示记忆形成复杂性
科技日报北京7月11日电 (记者张佳欣)大脑每天都会产生并回忆起新的记忆,但目前的高分辨率大脑成像技术一次只能捕获数百个单独的神经元,限制了可收集到的信息量... -
中药治疗脓毒症又添新证据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陈曦)脓毒症是感染、严重创(烧)伤、休克、外科大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在改善脓毒症预后研究领域,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无其他药品被证实有效。5月8... -
移动疫苗打印机问世
为所有需要疫苗的人接种并非易事。许多疫苗需要冷藏,因此很难将它们运送到缺乏基础设施的偏远地区。24日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上的一项研究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美国... -
60多种疾病“缠身”与喝酒有关
骨折、白内障……这些健康问题能和喝酒有关? 6月8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自然·医学》发表了一项由北京大学与牛津大学联合进行的基于中国成年人的大人群健康研究... -
人工甜味剂或增患心脏病风险
科技日报北京2月28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自然·医学》杂志28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认为,一种常用的人工甜味剂赤藓糖醇可能与心脏病事件相关。 人工甜味剂应用... -
2022年病毒研究领域十大发现
病原体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人类历史开始之前及之后,事实上,病毒在塑造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轨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尤其是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病毒已成为头条新闻里的... -
癌症结局,真的男女不同
《自然》杂志最近发表的两项动物模型和一些人类数据研究,揭示了Y染色体在癌症结局的性别差异中起的作用,其中雄性常比雌性受到更大的不利影响。这些发现或能引导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