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前沿
-
前瞻功能缺损影响快乐期待
此前有研究发现,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前瞻功能存在缺损,而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前瞻功能是否存在缺损仍需考察。日前,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神经心理学与应用... -
为何癌症也有“楚河汉界”?
近日,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在《中华肿瘤杂志》上公布了2016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数据,并首次公布了各省份主要癌谱流行情况,各地的癌谱结构存在明... -
空气污染或增患痴呆症风险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科学家在5日出版的《英国医学杂志》上刊发论文称,他们开展的一项综述分析显示,接触细颗粒空气污染物(PM_2.5)可能会增加罹患痴呆... -
运动数据有助提早发现帕金森病
《自然·医学》3日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通过运动追踪设备采集的数据或能作为预测帕金森病未来发展的早期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数据或能实现相对低成本且无创的大规... -
3D细胞培养:在体外给细胞“家”的感觉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最近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绘制出迄今最详尽、全面的人类心脏细胞图谱,涵盖心脏的8个部位、75种细胞状态。 人类一直不断地深入对细... -
褪黑素并非拯救睡眠的“万能药”
睡眠是人生大事,因为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好的睡眠对恢复体力、促进健康十分重要。但中国睡眠研究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超过3亿名中国人... -
“训练有素”的工程细菌可发现体内癌症
据10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团队设计出了可检测活生物体中肿瘤DNA存在的细菌。这种细菌作为生物传感器,可部署在肠道内,检测结直肠肿瘤... -
如何预防下一次传染病大流行
编者按 《青年科技π》是科技日报社新推出的一档中外青年科学家对话节目。该节目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科研人员就热点科技类话题进行讨论,旨在增进全球青年之间的理解,... -
早7点到9点锻炼或最利于减重
科技日报北京9月21日电 (记者刘霞)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科学家开展的一项针对5285名中年人的研究表明,早上7点到9点之间锻炼最有利于减轻体重。与中午或晚上进... -
血液因子可让衰老大脑“逆转时光”
已经衰老的大脑能逆转时光变回年轻吗?其中的关键可能是一种血小板因子。据16日同时发表在《自然》《自然·衰老》和《自然·通讯》上的3篇论文,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 -
干细胞研究或将引发医疗技术革命
“目前,全球进入人体试验的干细胞研究超过8000项,有望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医学难题,帮助人类实现修复创伤和病理组织、治愈终末期疾病的梦想,引发新一轮医疗技术革命... -
药物输送新法恢复聋鼠听力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将药物输送到内耳的新方法。这一发现是通过利用大脑中液体的自然流动和使用鲜为人知的进入耳蜗的“后门”来实现的。当结合使用修复内耳毛细... -
新人工智能模型可预测脑胶质瘤治疗效果
科技日报深圳10月10日电 (记者罗云鹏)10日,记者从香港科技大学获悉,由该校领衔的国际科研团队研发出一套人工智能模型,可预测脑胶质瘤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进程... -
我国科学家发现调控肺泡干细胞分化新机制(新知)
为什么人到了四五十岁以后肺泡的再生能力普遍下降?肺泡干细胞分化是怎么调控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汤楠团队经过7年持续攻关,成功揭示... -
脂代谢异常或为致盲原因之一
在日前举行的海南大学南繁种业与生命健康院士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杨正林揭示了脂代谢异常致盲机制,该机制建立了脂代谢与眼部疾病的联系。... -
植物体内点“烽火”,搭建屏障拦病菌
根肿病是一种由根肿菌引起的土传性植物根部病害。根部肿块会限制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运输,从而使染病植物的地上部分因缺水萎蔫,直至死亡,最终导致十字花科蔬菜及油料作物显... -
我国数学家为复杂疾病研究提供新思路
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往往错综复杂。如果从网络角度,将每个因素看成一个个“节点”,将它们之间的联系看作一条条“边”,那么人类或许能够从新的角度探究疾病形成的... -
大多数植物奶的蛋白和钙含量低于牛奶
美国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显示,由杏仁、燕麦、大米和大豆制成的植物奶的营养成分通常少于牛奶。他们的研究表明,大多数植物奶的蛋白质含量低于牛奶,而且,植物奶的... -
抗凝血涂层有望解决小口径人工血管血栓难题
自体血管是受损血管的理想替代品,但是自体血管不仅来源有限,而且存在二次创伤和并发症。因此,如何制得符合临床要求的小口径人造血管一直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 7... -
微生物有望成为抗癌利器
沙门氏菌通常会引起食物中毒,但2019年,71岁的加拿大人爱瑞特·巴尔布尔自愿喝下一瓶含有10亿个活性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液体,作为对抗胰腺癌的最后手段。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