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技
-
精神障碍发病机制研究获新突破
(特约记者 颜理海)安徽医科大学汪凯教授团队首次将脑白质BOLD信号的新观念和新方法应用于大规模精神疾病的共性机制研究,探明基于BOLD信号刻画的重型精神障碍患... -
检测老年人呼气或可筛查认知障碍
(特约记者 严丽 通讯员 焦彬 张思哲)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沈璐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发现,通过检测人体呼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可早期识别认知障碍... -
神经形态运动感知系统开发成功
本报讯 (特约记者 李哲 通讯员 乔仁铭)大脑的多感官整合是一个将不同模态感官信息进行结合的过程,它对于许多生物完成决策、记忆和学习等任务至关重要。南开大学电子... -
急性卒中评估有了新技术
本报讯(记者 王潇雨 特约记者 王蕾)日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卢洁教授和马青峰教授团队在美国心脏协会的医学月刊《卒中》上发表论文,初步验证了一项名为多延迟动脉... -
探索mRNA技术的更多可能
□ 本报记者 王潇雨 郭蕾北京时间10月2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把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科学家卡塔林·考里科和德鲁·韦斯曼,以表彰他们在信使核糖核... -
病毒性心肌炎治疗或有新路径
(特约记者 常宇 通讯员 田娟)日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汪道文教授团队在《循环研究》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揭示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产... -
恶性黑色素瘤精准靶向治疗有新突破
本报讯(特约记者 孙国根)我国学者首次发现可利用小分子化合物TT012,使在恶性黑色素瘤发生、转移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成为治疗的新靶... -
椎间盘退变发病机制研究有新发现
(通讯员 林鹏 王奕璇 特约记者 朱广平)近日,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骨科刘鹏课题组绘制出退变椎间盘的时空单细胞转录组图谱,揭示椎间盘退变进程中关键细胞亚群和信号调控... -
“元协同”AI工具可助力癌症治疗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9月5日电 (记者 王卓伦)以色列理工学院近日发布公告称,该校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结合生物学、化学和人工智能(AI)工具的创新方法,用于治疗癌症。... -
优化神外手术,国产机器人来了
本报记者 王潇雨 特约记者 王蕾光学跟踪定位仪是“眼”,机械臂是“手”,手术软件是“脑”,一场跨越2400公里的隔空手术在国产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下顺利完成... -
心脏移植排斥反应治疗或有新靶点
本报讯 (特约记者 王继亮 通讯员 聂文闻)我国学者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了心脏移植排斥反应(HTR)中肝脏通过PCSK9/CD36通路进行免疫调节的新机制。该研... -
生理压力导致的加速衰老是可逆的
据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 美国一项新研究显示,多种生理压力会使动物和人的生理年龄加速增长,但解除压力因素后,这种“额外衰老”可以部分甚至全部消除。生理年龄指生理... -
改善肺动脉高压有新招
据新华社东京9月15日电(记者 钱铮)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新一期《临床检查杂志·观察》上报告说,他们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在分子层面激活特定蛋白可以诱导肺组织血管... -
熬夜比早起更易导致糖尿病
据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那些自认为是“夜猫子”的人可能需要注意了。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晚睡晚起的习惯可能导致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相较于早睡早起有显著增加。美国... -
精准防治心血管疾病有新靶点
本报讯(特约记者 郝金刚)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山东省急危重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陈玉国/徐峰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自然评论·心脏病学》上发表综述《乙醛脱氢酶... -
视神经脊髓炎治疗研究有新进展
本报讯 (特约记者 常宇 通讯员 田娟)近日,视神经脊髓炎患者黄女士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复查。两年前,她在该院接受了全球首个CAR-T细胞疗法治... -
让沉默的肝脏“会说话”
□ 本报记者 赵星月肝脏既是重要的消化器官,也是最大的解毒器官,更兼具合成、调节等功能。可是,肝脏没有痛觉神经,其健康与否无法通过疼痛直观呈现。因此,人们往往对... -
新型水凝胶可有效抑制心室重塑
(特约记者李哲 通讯员焦德芳 王明辰)日前,天津大学李俊杰教授团队研发出一种水凝胶,可有效抑制心室重塑,促进血管再生并恢复心脏电生理功能,为缺血性心肌梗死患者带... -
抗性淀粉有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据新华社北京9月11日电 来自中德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新近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天摄入抗性淀粉可以改变肠道细菌水平,降低与肝损伤和炎症相关的肝脏甘油三酯和肝酶... -
新型复合导管可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本报讯(特约记者 程守勤)近日,东南大学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柴人杰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微尺度:结构》上在线发表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