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技
-
动脉粥样硬化“主凶”被揪出
(记者 孙国根)近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孟丹教授科研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余波教授临床团队合作的一项纳入1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样本的研究首次发现,血管内... -
中医药“扶正治癌”有新证据
(特约记者王姿英)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脾胃病研究所季光教授科研团队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黄诚教授等合作,研究证实了益气健脾中药白术主要成分白术内... -
探究首名猪心移植患者死因
据新华社专特稿 全球首名接受经基因改造猪心脏移植手术的男子在术后两个月死亡,死因不明。美国马里兰大学研究人员5日宣布,发现这颗猪心脏携带动物病毒,但还无法断定病... -
改变供体肾脏血型研究有新进展
据新华社专特稿 英国研究人员近日成功将人类供体肾脏组织的血型由B型“改变”为有“万能血”之称的O型,意味着理论上患者移植这些肾脏可不受血型限制。不过,这种方法今... -
丙肝治疗“最后拼图”现雏形
(特约记者 周厚亮)日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对孕妇和婴幼儿这两类特殊人群的丙肝治疗研究成果,以论著的形式在国际病毒学期刊《医学病毒学杂志》上发表。美国肝病学... -
动脉贴敷术治好了“烟雾病”
本报讯 (通讯员 姜蓉 特约记者 胡德荣)日前,7岁的“烟雾病”女孩苗苗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手术后痊愈出院。苗苗1年前开始出现四肢瘫... -
糖尿病肾病患者患心脑血管病风险或可预测
(特约记者周厚亮)近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席科学家、河南省肾脏病研究中心主任刘章锁教授研究团队,成功构建了预测糖尿病肾病患者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工智能预测模... -
糖尿病“黎明现象”有新解
本报讯 (记者孙国根 通讯员泓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与发育研究院丁国莲课题组与美国贝勒医学院孙正课题组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丽课题组携手,揭示了糖尿病“... -
卵源性糖尿病遗传之谜被破解
(特约记者 孙国根)近日,复旦大学黄荷凤院士团队与徐国良院士团队在《自然》上在线发表了一项有关卵子起源的糖尿病遗传之谜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不仅证实了糖尿病的卵... -
我国科研人员成功分离猴痘病毒
本报讯(记者 张磊)10月20日,“中国生物”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近日成功从感染患者临床样本中分离出猴痘病毒毒株,并开始进行... -
一种蛋白可预防修复药物肝损伤
(通讯员王奕璇 特约记者邹争春)中美科研人员联合研究发现,源于横纹肌的蛋白MG53不但可以像“盾”一样预防肝损伤,还能抑制导致肝损伤的“矛”并修复伤口。陆军军医... -
科学家找到对抗胃癌“超级战士”
本报讯 (记者孙国根)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徐洁杰教授科研团队在一项纳入1360名胃癌患者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中,发现并成功验证CXCR5+CD8+T细胞是胃癌微环... -
骨关节炎治疗有了新方法
(通讯员 李丹 龙利蓉 记者 张立斌)近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黄伟教授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崔文国教授团队共同研发了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的水凝胶微球。该研究... -
频繁午睡或增加高血压发生危险
(特约记者 严丽)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王锷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杂志《高血压》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结合队列研究和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提示了经常午睡(每周3次以上)可... -
化疗联合光疗或提升治肿瘤效果
本报讯 (特约记者杨静)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方超教授团队等在《先进科学》期刊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该项研究得到了具有长循环和炎性内皮靶向的仿... -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救治添新证据
本报讯(特约记者 束苏雪 陶春蓉 孙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内科胡伟主任医师和该院副院长、东部战区总医院刘新峰教授牵头发起的一项研究... -
宫颈癌筛查首选HPV-DNA检测
据新华社日内瓦7月6日电 宫颈癌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但全球每年仍有大量女性死于宫颈癌。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人类生殖特别规划处6日共同发布了一份新指南,以帮助各... -
白内障或增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特约记者 孙国根)白内障患者及时行手术治疗有助于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团队联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神经内科谭兰教... -
新蛋白有望成血管疾病治疗靶点
(通讯员 余骏逸 王琼 特约记者 朱广平)近日,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心内科曾春雨、吴庚泽教授团队寻找到血管内一个全新蛋白,将其命名为“血管素... -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有新思路
(特约记者 严丽 通讯员 王伊伦)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雷光华教授、曾超教授团队的一项转化医学成果论文,在《美国化学学会·纳米》上以原创论著形式在线发表。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