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技
-
特定唾液蛋白或有助阻遏新冠感染
据新华社微特稿 日本大阪大学一个团队7月6日公布的研究成果显示,唾液中所含特定蛋白可能有助于阻遏人体细胞感染新冠病毒。据研究团队介绍,人步入老年后,唾液分泌量逐... -
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或有新策略
本报讯(特约记者 孙国根 通讯员 王广兆 王懿辉)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邵志敏教授、江一舟教授带领临床科研团队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铁死亡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 -
自动给药胶囊可提升药物递送效果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 美国《科学·机器人学》杂志日前刊发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领衔的团队开发出一种可口服的自动给药胶囊,能穿过消化道黏液屏障,增... -
扁桃体菌群失调 免疫反应易紊乱
据新华社北京9月11日电(记者 林苗苗)扁桃体是人体重要的淋巴器官,其产生的淋巴细胞和抗体发挥着抗细菌、抗病毒等防御功能。我国学者研究认为扁桃体菌群与肠道菌群类... -
我国科学家团队揭示H5N1禽流感病毒进化全貌
据新华社哈尔滨7月6日电(记者 闫睿)记者5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陈化兰院士团队在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研究方面... -
接种新冠疫苗后感染者可产生精英抗体
本报讯(特约记者 李哲 通讯员 吴军辉)我国学者从接种疫苗后发生奥密克戎毒株突破感染的康复者体内,分离得到了一批广谱强效的精英抗体,这些精英抗体可以高效中和包括... -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治疗有新选择
本报讯(记者 王潇雨 通讯员 沙丽娜)近日,在202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胜华教授团队对其完成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
畸胎瘤宝宝得救了
本报讯(特约记者 姚秀秀)近日,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母胎医学团队联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西医院儿外科专家,成功救治一位骶尾部长有巨大畸胎瘤的新生宝宝。该宝宝出... -
肠道菌引起女性抑郁症机理获揭示
本报讯 (特约记者 杜巍巍 通讯员 邹亚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李艳、王高华、刘忠纯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阐明了肠道中的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SD)在女性抑... -
辅助机器人:医生身边的小助手
□本报记者 杨世嘉 首席记者 姚常房目前,无论是在大型医院,还是在乡镇卫生院,智能辅助诊断产品的“身影”越来越多,“机器人﹢辅助检查、诊断”作为医生的得力助手,... -
新技术可手术中照亮患者神经系统
据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 25%的头颈手术最终会对患者的面神经造成损伤。当谈论前列腺手术时,这个数字会变得更糟:神经损伤发生在多达80%的病例中,结果是给患者造... -
脓毒症治疗“中国方案”被证有效
本报讯 (特约记者 程守勤 刘敏 通讯员 黄立维 王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邱海波教授牵头的研究显示,早期脓毒症患者连续5天,每12小时静脉输注血必净... -
“最毒乳腺癌”免疫治疗或有新突破
(特约记者 孙国根 通讯员 胡欣 王广兆 王懿辉)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兼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邵志敏教授、胡欣研究员、狄根红教授领衔的团队,经多年研... -
新靶向给药系统有助高效杀灭骨髓癌细胞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7月30日电(记者 王卓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7月30日发布公报说,该校人员参与的一项研究突破性地借助一种新开发的靶向给药系统,将核糖核酸(RN... -
间质性膀胱炎治疗有新干预靶点
(通讯员 赵江 李春梅 特约记者 熊学莉)近日,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泌尿外科团队在国际期刊《生化药理学》上发表研究文章,揭示蛋白信号通路CXCL13/CXCR5... -
“零交换”高效完成脑血管狭窄介入术
本报讯(特约记者 程守勤 刘敏 通讯员 王倩)近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邓钢主任医师、赵国峰主治医师等运用“零交换”技术,为一名59岁的左侧大脑中... -
“蛋白清洁工”助力减毒疫苗研发
(记者王潇雨 通讯员赵梓杉)利用细胞内部的“蛋白清洁工”,对目标蛋白进行降解,这一技术已经“移植”到减毒疫苗的研发中。最近,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 -
“吃鱼变聪明”有了新答案
本报讯(通讯员 柯溢能 吴雅兰 记者 郑纯胜)吃鱼为什么会变聪明?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和良渚实验室张岩教授团队与山东大学孙金鹏、冯世庆和于晓教授团队合作完成的一... -
羧甲基壳聚糖可抑制结膜下炎症
本报讯 (记者 李季)一项研究显示,生物医用材料羧甲基壳聚糖(CMCS)可以减少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明显减轻结膜损伤后水肿、充血,减轻结膜下炎症细胞浸... -
免疫细胞“精疲力竭”是谁造成的
据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细胞里一种特定的蛋白质复合体“指导”着免疫系统T细胞的激活和耗竭,抑制该复合体某些部件的活动,可以避免T细胞耗竭,维...